齊桓公是我國歷史上很有名的君主。到齊桓公時,齊國成為大國爭霸斗爭中的第一個霸主,一個名副其實的泱泱大國。你知道他是怎么稱霸的嗎?這其中發生了什么故事呢?
當初,齊襄公灌醉魯桓公并殺了他,跟魯桓公的夫人通奸,還濫殺無辜,屢次欺辱大臣,非常不得人心。他的幾個弟弟擔心齊襄公遭受災禍時受到牽連,便都到國外居住去了。其中,弟弟姜糾在魯國,有管仲輔佐他;弟弟姜小白在一個小諸侯國莒(jj)國,有鮑叔牙輔佐他。
姜小白從小跟齊國的大臣高僂很要好。公元前686年,齊襄公遭連稱、管至父、公孫無知等人所殺,公孫無知自立為君。公元前685年,雍廩襲殺公孫無知。公孫無知死后,齊國的大臣想擁立新君。高像便派人暗中到莒國去請姜小白回來。魯國聽說公孫無知死了,也派兵護送姜糾回國,同時還派管仲帶兵在莒國通往齊國的途中攔截姜小白。
管仲的部下用箭射中了姜小白腰帶上的銅鉤,姜小白假裝被射死了。管仲派人將姜小白已死的消息飛快地報告給魯國,魯國人認為姜糾已經沒有競爭對手了,可以高枕無憂了,于是護送姜糾的部隊行軍就更為緩慢T,六天后才到達齊國。而另一方面,姜小白暗地里加快行程,早已到達齊國的都城,高僂等大臣擁護他做了齊國的國君。這便是齊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君主——齊桓公(公元前685年一公元前643年在位)。
魯國想擁立姜糾不成,反受欺騙,就惱羞成怒,發兵攻打齊國。齊桓公率兵抵抗。結果,魯軍大敗,陷入了齊軍的包圍圈。齊桓公寫信給魯侯說:“姜糾是我的兄弟,我不忍心殺他,請魯國人自己殺掉他。而管仲是我的仇人,我非要抓到他剁成肉醬不可。否則,我就要圍攻魯國的都城,滅掉魯國。”魯侯接到信后很憂慮,就把姜糾殺了,把管仲關在囚車里送到齊國去。
當初,齊桓公即位的時候,心里的確想殺死管仲。他的謀臣鮑叔牙對他說:“我非常榮幸能做您的臣子。您要治理齊國,有高僕和我就夠了;但您如果想稱霸天下,卻非得有管仲不可。管仲在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會強大起來,您一定要重用他。”齊桓公聽從了他的意見,就寫信給魯侯,假裝說很恨管仲,實際上卻是把他請到齊國來任用他。
管仲到達齊國后,鮑叔牙到城外去迎接他,解除了他的鐐銬,讓他洗了個澡,換上干凈的衣服去見齊桓公。齊桓公對他厚禮相待,把國家大事都交給他處理。
在管仲、鮑叔牙、高像等賢臣的輔助下,齊桓公整頓齊國的政治,發展齊國的經濟,大量起用賢能之士,齊國迅速強盛起來。
齊桓公在位的第四年,齊桓公征討魯國。魯將曹沫率領的軍隊連吃敗仗,魯莊公愿意獻出一部分土地求和,齊桓公答應了,雙方在齊國的一個小城里會盟。魯莊公剛要向神明起誓與齊國簽約,這時,曹沫手持匕首劫持了齊桓公,并且威脅他說:“趕快答應歸還齊國侵占的魯國的土地!”齊桓公嚇得魂飛魄散,趕緊答應了,曹沫便放下了匕首。
齊桓公脫險后,非常后悔,想不歸還魯國的土地并殺死曹沫。管仲勸說他:“你已經答應了他,現在又要失信殺掉他,雖然可以泄一時的憤恨,但卻在諸侯面前失去了信用,那也就失去了天下的支持,萬萬不可。”齊桓公想想也是,于是就履行諾言,把這次戰爭中取得的魯國的土地都還給了魯國。諸侯聽說這件事后,覺得齊桓公言出必行,很講信用,便都對齊國很信服,想歸附于它。許多諸侯到齊國來拜見齊桓公,齊桓公從這時起開始稱霸。
后來,北方邊境少數民族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為了救燕國,出兵去討伐山戎,一直深入山戎的境內很遠才返回。燕君非常感激齊桓公,送齊桓公的時候一直送到了齊國境內。齊桓公說:“按照周朝的禮節,諸侯之間相送不能跨過國界,我不能違背這個禮節。”于是挖溝為界,把燕君足跡所到的地方都割讓給了燕國。諸侯聽說這件事后,更加佩服齊桓公了。
齊桓公在位的第三十五年,召集諸侯在葵丘(今河南民權東北)開會。周天子也派代表來參加,還送來了賀禮。歷史上稱這次會議為“葵丘會盟”,它標志著齊桓公霸主地位的正式確立。
又過了六年,管仲生病,快要死了。齊桓公問他:“大臣中誰可以繼承您的位置呢?”管仲說:“君主應該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臣子,您應該知道得很清楚。”齊桓公說:“易牙怎么樣?”管仲說:“他殺了自己的兒子來迎合君主,不近人情,不可任用。”
齊桓公又問:“開方怎么樣?”管仲說:“他背叛了自己的父母來迎合君主,不近人情,也不能用。”齊桓公又問:“那豎刁怎么樣?”管仲說:“他為了君主而閹割了自己,不近人情,更難以信任。”管仲死后,齊桓公沒有聽從他的意見,還是親近、重用了這三人,于是這三人包攬了朝政大權。
那么齊桓公得以稱霸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說智謀、大度、謙虛是齊桓公稱霸的條件,那么他戰略的第一步就是尊王攘夷,也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周朝東遷以來,各諸侯國不斷強大,周天子已形同虛設。齊桓公為了樹立自己的威望,先肯定周天子的地位,然后以天子的名義號令天下。
說到這里就想起一個“忍”字。自古以來許多人把“忍”作為座右銘,這個“忍”是忍辱負重而不是忍氣吞聲。忍辱負重與忍氣吞聲的區別在于是否有一個遠大的目標,為了達到目的,暫時的忍只是一種手段,沒有目的一味的忍讓就是懦弱了。齊桓公稱霸的成功如果說是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不如說是他奮斗的結果。
齊桓公的成功取決于他的穩重。由于穩重,他才善于權衡利弊,及時變招,一旦遇上問題或挫折,知道從中認真吸取教訓,盡快剎車。對于政治家而言,這并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
歷史上有多少大人物,明明知道原先的計劃和方法有問題,但或因礙于面子,或因賭口氣,或因心存僥幸,總是死頂硬撐,結果事情越來越糟糕,直弄到山窮水盡,無法挽回。然而,齊桓公與他們不同,他懂得該放手時就放手的道理,所以他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