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都和一個名叫褒姒(bāo sì)的女人聯系在一起。關于褒姒的來歷,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從前,夏朝衰敗的時候,有兩條神龍停在宮中不走。巫師占卜的結果是殺掉、趕跑或留住龍都不吉利,請求龍留下唾液儲藏起來,才是吉利的。于是巫師開始禱告并獻上祭品。
龍果然留下了唾液不見了。人們把龍的唾液用匣子裝了起來。夏朝滅亡后,這個匣子傳給了商朝;商朝滅亡后,這個匣子傳給了周朝。接連三個朝代,都沒有人敢打開它。到了周厲王末年,厲王把它打開觀看。匣子剛打開,龍的唾液就流了出來。唾液流到宮中,無法清除。
后來唾液便變成一條黑色的蜥蜴,爬進了厲王的后宮。后宮里有一個小女婢,才六七歲,碰上了它。她成年以后,還沒有丈夫就懷了孕,生了孩子。這個孩子便是褒姒。
周幽王即位后,有一次到后宮去,遇見了褒姒,立刻愛上了她。他對褒姒是如此著迷,以至于廢掉了自己的王后,把褒姒立為王后,把他和褒姒生的孩子立為太子。
褒姒不愛笑,周幽王用盡各種方法想讓她笑,她還是不笑。周朝以前曾修筑了烽火臺,設置了大鼓,有敵人來襲擊國都就要點燃烽火報警。
有一次,周幽王點燃了烽火,諸侯都來救援,到了卻不見有敵人。褒姒看見諸侯亂成一團的樣子,大笑起來。周幽王因此很高興,之后又多次為褒姒點燃烽火。就這樣,諸侯們屢次遭到戲弄,對周幽王產生了不信任感,再也不來了。這就是著名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典故。
周幽王的這種舉動為自己埋下了禍根。有一年,邊境的幾個國家聯合起來攻打國都。周幽王點燃烽火召集救兵,結果一個救兵也沒有來。周幽王被殺死在驪山腳下,褒姒也被俘虜,敵人掠奪了一些周朝的財物就撤退了。
諸侯和大臣們聚在一起商量,決定共同擁立原來被周幽王廢掉的太子宜臼為天子,這就是周平王。周平王即位后,將國都遷到東邊的洛陽。歷史上把此后的周朝稱為“東周”,而將此前的周朝與之相對應地稱為“西周”。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位天子,而周平王是東周的第一位天子。東周開始于公元前770年,距今約兩千七百多年。
東周實質上是名存實亡的。周朝王室勢力衰微,各個諸侯國之間開始了弱肉強食的兼并戰爭。齊國、楚國、秦國、晉國在戰爭中強大起來,歷史開始進入春秋戰國階段。
公元前256年,秦朝最終滅掉東周,周朝便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周朝一共存在了近八百年,是我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
那么烽火戲諸侯的寓意何在呢?在中國傳統道德中,“信”是做人的根本,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基礎。作為一個人,必須言而有信,所以有“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言必信、行必果”這些說法。誠信支撐人的靈魂,同時誠信也為人營造了生存的空間。周幽王為討美人歡心愚弄諸侯的做法無疑是自取滅亡。放棄信用而大肆欺騙,事不過三,一次兩次的欺騙還可以見效,多了自然是沒人再相信了,最后落得被殺的下場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一個國家里,人們應該講信用,互相信任。民無信不立。做君主的,更不能失信于民。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西周覆滅的故事便是印證“天子無戲言”的一個例子。周幽王因“烽火戲諸侯”而亡國,商鞅因“立木取信”而終使秦國成為春秋霸主。這些典故無不告訴我們“誠信”之于國家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