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帝的孫子。禹的父親鰥沒有登臨帝位,而是給帝堯當大臣。
帝堯在位時,洪水泛濫,無邊無際,百姓為此非常憂愁。堯尋找能治水的人,大臣們就推薦鰥。堯說:“鰥這個人,經常違背命令,敗壞同族的民眾,我們不能用他呀。”大臣們說:“大王,比較起來,眾大臣還沒有誰比他更強,希望您讓他試試。”堯就聽從了大臣們的建議,任用緜來治理洪水。
鰥采用圍堵的方法,想把洪水截住。九年時間過去了,洪水仍然泛濫,治水沒有取得成效。這時帝堯正在尋找繼承人,找到了舜。舜就代行天子之職,巡視四方。舜在巡視途中,看到鰥治水不利,就把他流放到羽山,后來鰥就死在那里。舜推薦了鰥的兒子禹,讓他來繼續其父治水的事業。
堯逝世后,帝舜問大臣們,說:“有誰能光大堯帝的事業,讓他擔任官職呢?”大臣們都說:“伯禹當奇空,可以光大堯帝的事業。”舜說:“嗯,好!”然后,舜對禹說:“你去平治水土,要好好努力呀。”禹叩頭拜謝,并推薦了契、后稷、皋陶。舜說:“你還是快去辦理你的公事吧。”
那么大禹治水的故事是怎樣的呢?禹為人聰敏機智,仁愛可親,說話誠實,能夠遵守道德禮儀,吃苦耐勞,堪稱百官的典范。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與伯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諸侯百官發動民夫動土治水。禹一路上穿山越嶺,樹立木樁作為標志,測定高山大川的狀貌。禹為彌補父親鰥治水無功的過錯,就不顧勞累,苦苦思索,在外十三年,三次從家門前路過都沒進去。
禹節衣縮食,居住簡陋,把省下的錢都用在了治水上。禹開發了九州的土地,疏導了九條河道,修治了九個大湖,測量了九座大山。禹還讓伯益給民眾分發可以種植在低洼潮濕土地上的稻種,讓后稷賑濟缺乏糧食的民眾。糧食匱乏時,禹就讓一些地區把余糧調劑給缺糧地區,以便各諸侯國都能有糧食吃。禹一邊行進,一邊考察各地的物產情況。他規定了應該向天子交納的貢賦,并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諸侯朝貢時交通是否方便。
憑著這種精神和干勁,大禹成功地治理好了洪水。他疏通了九條河道,修筑了九個水庫,鑿通了九座大山,使九州大地變得四通八達,人民也開始安居樂業。舜帝為此獎給大禹一塊黑色的寶玉,以示褒揚。
大禹通過治水贏得了全國人民的信任。他結婚只有四天就離家去治水;妻子生下兒子啟后,他也沒有回家去看看兒子。他這種一心為公的品德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推崇。后來,當舜老了的時候,決心順應民心,把帝位傳給大禹。大禹接受了他的“禪讓”。舜死后,三年服喪期完畢,大禹又要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一■象當初舜要將帝位讓給堯的兒子丹朱一樣。同樣的情況又發生了,天下的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來朝拜大禹。于是大禹不再推辭,登上了天子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