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電視劇,人們的生活豐富多彩了不少,可是,也有些人經常說「'天天看肥皂劇,沒營養!”對此,有些人就不懂了,為什么會說有的電視劇是肥皂劇呢?而有些電視劇卻說是連續劇呢?電視劇與肥皂劇的區別是什么呢?
其實,所謂連續劇,是電視劇中一種重要的形式,是由幾個主角的故事和很多人一起演出而拼湊起來的形成一個完整的、有聯系的劇情故事。
連續劇一般較長,故事情節較為曲折復雜,劇中人物也比較多,因此,每集只能演播全劇中的一段故事,然后在每集或每段故事的結尾處留有懸念,吸引觀眾在后面連續收看。
連續劇的分類也各有不同。按照地區來劃分的話,有日劇、韓劇、美劇、國產劇、港臺劇、新加坡劇、泰國劇、印度劇、南美劇、墨西哥劇、菲律賓劇,等等;按照情節來分的話,可以分為偶像劇、悲情劇、抗日劇、歷史劇、古裝劇、現代劇、勵志劇、青春劇、懸疑劇、刑偵劇、警匪劇等。
而在香港,“電視系列劇”一般指的是相片集。那么,香港人怎么稱呼電視劇呢?就是直接稱為“電視劇”,或簡稱“劇集”,而且不論是國內外誰拍攝的,統一這樣稱呼。
至于肥皂劇,則不是本土語言,而是從英語傳至中文的一個外來詞匯,又稱“泡沫劇”。歐美等國的晚上,在以前會播放一些沒有深度的搞笑的短片,就為了讓觀眾看后哈哈大笑,而在這些短片播放的過程中,會夾雜著一些肥皂的廣告,久而久之,大家都以肥皂劇來稱呼這些短片。
后來,隨著短片不斷的拍攝,逐漸形成了連續劇的形式,但這些連續劇一般都連續很長時間的,情節比較拖沓,每周都安排多集連續播岀,所以人們才稱其為“肥皂劇”,又叫“系列電視連續劇”。
對比肥皂劇與連續劇,二者有什么不同呢?從廣義上看,英美等國將所有劇種分為三大類:肥皂劇、情境喜劇和電視劇,但國內卻沒有這樣明確的劃分。
比如說,國內曾風靡一時的《我愛我家》《編輯部的故事》等,因為各集之間的故事關聯不夠緊密,往往可以獨立成章,而且最后一集都被安排了完美結局,所以,按照西方電視劇的分類來看,就是情境喜劇,而我們中國卻稱之為肥皂劇。
但是,對西方而言,真正的肥皂劇則偏向連續劇。什么意思呢?就是說,西方的肥皂劇基本上不會有一個確定的結局,一般都是開放式結局,即使這部劇看起來完結了,但只是一種不穩定狀態下的暫時平衡,往往意味著新矛盾的開始。
比如說《欲望都市》這部劇,雖然看著結束了,但是制片方卻有意地留“活口”:在劇中,比格對凱莉表白時的用語是“我要的就是你”,而不是求婚時最常用的“嫁給我好嗎”,這樣一來,比格和凱莉的關系就可以瞬息萬變,可以自圓其說,繼續拍續集。無論人物關系發生怎樣的變化,劇情立即就可以接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