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國第一次獲國際獎的影片是什么嗎?就是1934年,由蔡楚生編劇和執導的劇情影片《漁光曲》。
《漁光曲》這部電影以漁家子弟徐小貓、徐小猴和船王何家繼承人子英之間的悲歡離合為線索,描繪了在經濟恐慌、民生凋敝的社會狀況下,漁民是如何生活的。
這部影片真實地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漁村的社會面貌,既對農民的凄慘生活深表同情,也如實刻畫當時的實業家,讓觀眾對實業人士的認識也發生了巨大轉變,是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影片代表作之一。
1934年6月14H,《漁光曲》在上海金城大戲院首映,創下票房奇跡,不僅在上海引起轟動,也受到歐美人士關注。
1935年2月20H,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電影展覽會上,《漁光曲》獲得“榮譽獎”,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而中國導演蔡楚生的名字也是第一次被世界知曉。
《漁光曲》之所以能夠獲獎,自然有其獨特之處:不論在藝術結構上,還是在鏡頭運用上,都突破了早期中國電影的觀念,風格開始偏向凄婉,敘事節奏也變得緩慢而抒情;另一個特點在于它鮮明的民族風格——影片中多處運用“比興”手法,深得中國傳統美學意蘊的真傳;
影片的同名歌曲是根據俄羅斯一首古老喪歌改編而來,在不同的情境中出現表達了不同的思想情感,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影片人物形象豐滿,刻畫了不同階層、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物,讓大家看到每個人背后的真實心理。
《漁光曲》還多用口語化的人物對白,將那些復雜而又充滿巧合的故事情節搬上熒幕;同時,導演蔡楚生大膽起用新人王人美,她一改當時流行的“病態美”風氣,演繹出一個活潑、樸實、健康的漁家女兒,為影片增色不少,引導了當時觀眾的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