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電視臺的一個老節目《曲苑雜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很多外國是馬戲團表演。由于馬戲團表演中也有頂盤子、走鋼絲這樣的項目,于是,有人就認為馬戲團就是中國的雜耍。那么,馬戲團跟雜戲團有區別嗎?
其實,馬戲團表演和中國的雜耍還是有區別的。馬戲團,顧名思義,就是進行馬戲表演的團體組織,表演的主要內容是動物訓練,最早的表演的主角是馬,以后才陸續出現其他的動物演員。
在英文里馬戲團叫做“Circus”,就是源自拉丁文“圓圈”的意思,代指古羅馬的圓形露天競技場。直到現在,馬戲團也經常在圓形的場地中演岀。
馬戲團表演一開始起源于古羅馬的角斗士斗獸場,在當時有“只有面包和馬戲才能使羅馬人快樂”的說法,是一種非常血腥殘酷的表演。
后來,在公元前約500年的時候,古希臘的奧林匹克競賽上,出現了這樣一個娛樂節目:人們單腳站立在沒有上馬鞍的馬上,并發出嘶吼來娛樂觀眾。這項表演被羅馬人看到,又將其進一步加工整合,變成了能博君王一笑的表演。
公元1世紀的時候,羅馬人終于厭倦了血腥,開始專心學習有關雜耍、戲法、舞蹈等技能,也涌現出了很多馬戲團,女0Caligula4戲團、Flaminius馬戲團、GaiusandNero馬戲團、Maxentius馬戲團等。這些馬戲團互相競爭,促進了馬戲的發展。
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Maximus馬戲表演場,它設有25000個座位數,而且還是免費入場,在中場休息的時候,觀眾還可以到馬戲團外圍的拱廊騎樓等地逛一逛,吃些點心。Maximus馬戲團的這些特色,也吸引了更多人來關注馬戲表演。
人們所熟悉的現代馬戲團起源于1768年。當時的雜技騎乘者艾斯特立發現了雜技騎乘的秘密,那就是他站在馬背上讓他的馬原地繞圈馳騁,在離心力的作用下他會維持平衡。
因為這個發現,他建立了艾斯特立英國騎術學校。后來,艾斯特立結合耍雜技、走繩索和馴犬的表演,組成新型的馬戲團,而他也因此被認為是“現代馬戲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