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曲藝表演中,有這樣一種形式:一個人涂著花臉,好像小丑一樣坐在一張椅子上,而椅子背后也蹲著一個人。只見椅子上坐著的人沒有拿話筒,反而椅子背后的人拿了個話筒,接著,一常精彩的表演就出現了。
椅子后面的人在舌燦如花,椅子前面的人則有著同樣的嘴型,同時還有各種夸張的表演,逗得臺下的觀眾哈哈大笑。這種表演形式就是雙簧。那么,雙簧為什么叫雙簧呢?
所謂雙簧,其實是一個雙人的表演,一人發聲,一人模擬表演。其中,負責發聲的
人必須嗓子好,會模仿人物語言、鳥獸鳴叫和各種鄉音市聲;善于表演的人則不發音,只張嘴模仿說唱的口形,并根據對方的話語做出動作,引人發笑。
在演雙簧的時候,椅子是必不可少的道具,有時候還會有手絹、折扇等物品。一般,雙簧演員需要帶著專用的頭飾一一套在頭上的一根沖天杵獨辮,臉上需要抹大白妝,看著十分滑稽。
這種表演藝術的創始人是清末的硬書藝人黃輔臣。慈禧太后愛看戲曲及其他說唱節目。作為唱單弦的名角,黃輔臣經常進宮演出。一次,慈禧又讓人請黃輔臣進宮表演,可當時的黃輔臣已經七十多歲了,不大唱得動了。
可是如果不進宮,那就是抗旨不遵,是要問罪的。沒辦法,黃輔臣就想了一個辦法,帶他兒子一起進宮。
在表演時,黃輔臣讓他的兒子蹲在袍子下面負責唱,而他自己則坐在椅子上彈弦子,只是跟著他兒子一起動動嘴型。
沒想到,慈禧太后看得還挺滿意,最后說道:“想不到你老了老了,嗓子倒是好了,真不錯!”
誰知這時黃輔臣謝恩下跪,同時還請罪,慈禧這才發現了其中的貓膩。本來慈禧很生氣,后來知曉這種新穎的表演模式后,反而免了二人的罪,還賞賜了銀子說「'你們這是雙黃呀!反而更精彩了!”
就這樣,這種一唱一演的藝術表演模式就被定名為“雙黃”。后來,因為京劇中已經有了“二黃”,為了區別開來,人們就將黃字加了個竹字頭,從此有了“雙簧”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