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站得高,看得遠”,此話不假,如果你站在高蹺之上,保證你在人群中猶如鶴立雞群般醒目,要是踩上幾米高的高蹺的話,估計能有一種九天攬月的感覺。那么,踩高蹺為什么不會倒呢?
踩高蹺這種民間的娛樂方式,經常出現在一些民間節日里,由藝人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而且,表演的人要身著戲裝,濃妝艷抹,邊唱邊舞,那些踩高蹺的角色,因為各自的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異,高低不一。
關于踩高蹺的來歷,還有兩個傳說,其中一個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晏嬰出使鄰國的時候,鄰國國人都要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裝一雙木腿,頓時高大起來,弄得那國君臣啼笑皆非。
他又借題發揮,把外國君臣挖苦一頓,使得他們很狼狽,踩高蹺活動由此流傳民間。另有一種傳說,說的是很早以前有座縣城,名字叫兩金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節都要舉辦慶祝活動,互助友好。
不料來了個貪官,規定凡進出城參加慶祝活動的,每人都要要交三錢銀。否則就關城門,掛吊橋。人們于是踩著高蹺,翻越城墻,繼續歡度春節,樂在其中。
高蹺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主要表演走唱,有簡單的舞蹈動作。武蹺則表演倒立、跳高桌、疊羅漢、劈叉等動作。
在我國古代,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做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而現在北方地區的一些表演當中,表演者踩著高蹺邊演邊唱,逗笑取樂,如履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