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與影交織的世界里,為觀眾還原一個蕩氣回腸的故事,還人們一種心靈的感動,皮影戲就有著這樣渾厚的藝術感染力。
作為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皮影戲最早的皮影實物記載是在戰國時期,興于漢朝,盛于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真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這是一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做為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道具剪影,以此來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在表演的時候,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旁邊用打擊樂器和弦樂配樂,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
皮影戲從有文字記載開始,到如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據說皮影戲還與漢武帝有一段淵源。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
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
在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這段時期,中國皮影戲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當時很多豪門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私養影班為榮。
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的皮影戲班比比皆是,無論哪里有喜事,總少不了皮影戲的身影。有的劇目甚至連演十天半月不止,在廟會上曾經出現過幾個影班對擂唱影的場面,其盛狀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