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曲藝表演形式,相聲是表演人員用詼諧的語言,尖酸、譏諷的嘲弄,以達到惹人“大笑捧腹”的目的。它和評書、戲劇不一樣,既沒有評書那樣流暢完整的敘事,也不像戲劇演員那樣以劇中角色的身份進行表演,而是以對話者的身份進行的一種表演。那么,相聲是怎么來的呢?
相聲在古時候叫做“象聲”,原指模擬別人的一種行為。后來,經過華北地區的民間說唱和曲藝的進一步發展后,加入了模擬口技等曲藝表演,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表演手段,才有了現在的這種表演模式。
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到民國初年,“象聲”逐漸從一個人模擬口技發展為單口笑話,名稱隨之轉變為相聲。
張三祿是目前見于文字記載最早的相聲藝人。根據相關記載,張三祿本是八角鼓丑角藝人,后改說相聲,他的藝術生涯始于清朝的道光年間,所以老藝人們都說相聲是由八角鼓脫穎而出的。
早年,張三祿演八角鼓時,能即興編詞,當場抓喂,見景生情,隨機應變,不落俗套,頗受歡迎。
但他性格古怪,不易搭班,受人排擠,乃憤而摺地,即以說學逗唱賣藝,但他不再稱八角鼓,而是改稱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