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的時候,舊制度瓦解了,新思想形成了。于是,人們看不慣正歌劇的表演路子,想要改革成新歌劇。
但是,由于當時是閹人歌唱家在舞臺上占據著主導和支配的地位,而且正歌劇積垢較深,一時難以徹底清除。于是,就出現了格魯克格局改革。那么,格魯克歌劇改革的意義是什么?
這是一次具有歷史意義和深遠影響的激烈爭論。改革的主要領導者和貢獻者——克利斯托夫?維利巴爾德?格魯克為大歌劇和浪漫派歌劇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使歌劇這一珍貴的藝術品種獲得了新生。那么,格魯克是怎么做到的呢?這和他的人生經歷有關。
格魯克自小就喜歡音樂,便跑去世界各地學習音樂。他首先在意大利學習那波里樂
派的歌劇,然后在法國受到呂利、拉莫的法國歌劇的影響,才充分地理解了正歌劇的不合理之處。當時,他已經意識到意大利歌劇越來越“荒唐乏味”了,充滿了“無聊夸張的虛飾”。
于是,他覺得歌劇的表現形式需要徹底地改革,便在1762年,格魯克寫出了一部令人刮目相看的歌劇一一《奧菲歐與尤麗狄茜》,并提出了新的口號:歌劇應該優美而簡潔。
《奧菲歐與尤麗狄茜》的故事原本是奧爾菲斯的古老傳說,是拉尼埃利?達卡扎皮基所創的劇本。
后來,格魯克為了實現“歌劇應該優美而簡潔”這一主張,便將其重新改編了一下,砍掉了所有使歌手得以成名的技巧炫耀,把新的意大利歌劇風格和法國歌劇中的合唱、芭蕾結合在了一起。這次的改編還是很成功的,一經出現就受到了熱烈好評。
這之后,格魯克又有了進一步創新:一是序曲就有導入劇情的功能;二是管弦樂隊也可以表達情感;三是男主角也由閹人歌手換為男高音;四是減少了換景的次數,以使戲劇順暢進行;五是使合唱成了重要元素。
一開始,沒有人認同格魯克的創新和改革。但格魯克沒有氣餒,而是四處奔走,繼續推進歌劇改革事業。
此時,一位名叫羅萊的法國外交官兼詩人因為感動于格魯克的行為,便為格魯克寫了《伊菲姬妮在奧立德》的歌劇腳本,并向法蘭西歌劇院推薦了格魯克。法國皇后瑪麗安?安托內特在維也納時曾跟格魯克學過聲樂。于是,在這位皇后的支持下,《伊菲姬尼在奧利德》成功上演了。
在《伊菲姬尼在奧利德》這劇歌劇中,格魯克更加突出了音樂的戲劇性,強化了英雄主義,特別是形成了成熟而完整的協奏曲式的歌劇序曲,因此,一演出就抓住了觀眾的耳朵和眼球,使他獲得了決定性的成功。自此,格魯克在一夜間成為巴黎家喻戶曉的知名人士。
在取得成功以后,格魯克又將《奧菲歐與尤麗狄茜》和《阿爾切斯特》譯成法語,分別于1774年和1776年在巴黎上演,進一步擴大他的改革戰果。1779年,格魯克得最后一部改革歌劇《伊菲姬妮在陶里德》問世,這部作品沒有了愛情主線,反而以突出人物內心的情感沖突為主,強調了詠敘調的地位和作用,將格魯克的歌劇改革畫上了一個圓滿而閃光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