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元曲四大家”,分別是“關鄭白馬”,也就是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和馬致遠。但是,有些人也說了,文學史上不都說王實甫與關漢卿齊名嗎?王實甫為什么不是四大家呢?其實這是有原因的,我們來一一分析。
先說元曲四大家,顧名思義,指的是元代的戲劇創作者們,而“關鄭白馬”這四個人剛好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雜劇創作的成就。
關漢卿是我國戲曲史上最偉大的一位戲劇作家,一生寫了60多個劇本,流傳下來的都是膾炙人口的精品,如《感天動地竇娥冤》《趙盼兒風月救風塵》《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包待制智斬魯齋郎》《望江亭中秋切鰻》《關大王獨赴單刀會》等,其中尤屬《感天動地竇娥冤》出名,入選我國古典十大悲劇,關漢卿也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鄭光祖是元代我國南方戲劇圈中的巨擘,一生寫雜劇十八種,以題材浪漫和文辭華麗而勝于他人,今存《迷青鎖倩女離魂》《芻梅香翰林風月》《醉思鄉王粲登樓》《輔成王周公攝政》《虎牢關三戰呂布》等,在當時就享有很高的聲譽。
白樸則更不可小覷,一生共寫了十六個雜劇劇本,共有《裴少俊墻頭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墻記》《韓翠顰御水流紅葉》《李克用箭射雙雕》《祝英臺死嫁梁山伯》《蘇小小月夜錢塘夢》等,其中《墻頭馬上》位列我國古典十大喜劇之首。白樸的很多作品被翻譯成西方文字而享譽世界,也無怪乎會入選“元曲四大家”了。
馬致遠我們都很熟,他的那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痩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可謂是千古名句。他一生所作雜劇十五種,有《破幽夢孤燕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岳陽樓》《江州司馬青衫淚》《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粱夢》《西華山陳拎高臥》等,其中《漢宮秋》成就最高,入選“元曲四大家”也當之無愧。
既然這四個人入選“元曲四大家”都有理有據的,那么,就是說明王實甫不夠好才不能入選嗎?當然不能這樣說。
王實甫的成就也很不錯,尤其是他寫的《西廂記》,堪稱我國古代以愛情為題材的雜劇的高峰,至今都是我國古典戲曲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那么,王實甫為何被排除在“元曲四大家”之外呢?
其實,王實甫落選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寫的本子沒有按照元雜劇的要求來。元雜劇有著完整的、嚴密的結構體制,每個劇本一般由四折戲組成,有時再加一個楔子,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一本戲一人主唱到底,就是限定只能由男主角或女主角一個人演唱,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卻不能唱。
但是,王實甫的《西廂記》卻突破了元雜劇的這種體例,全劇共五本二十一折不說,更是由多人演唱組成,這樣的創新讓他無緣“元曲四大家”的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