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圈,有很多鼎鼎有名的大明星,比如說成龍、周星馳、周潤發等人,他們在回憶自己年輕的時候,都少不了艱苦奮斗的“跑龍套”歲月。但是大家知道嗎?“龍套”這個詞一開始是在傳統戲曲中出現的。
在京劇中,經常把那些扮演兵卒、夫役等群眾角色的人叫做龍套,也叫“文堂”。之所以有這個名字,是因為這些人在表演時都穿著各色的龍套衣而得名。
在舞臺上,龍套演員總是跟著主要人物跑上跑下,而且,臺上各種集體上下場的隊形、各種舞臺部位的變換,甚至給觀眾的那種舞臺氣氛的變化,全都靠龍套“跑”出來,所以,我們又把這一行當叫做“跑龍套”。
當然,不是所有的龍套都是在奔跑著的,也有靜靜站在那里的龍套,或者是一些著重走陣式、擺隊形或站門助威的龍套。由上可知,龍套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而是以群體的模式出現的。
而且,龍套扮演的角色流動性很大,他們可以演士兵,也可以演太監;可以為了烘托殿堂氣氛而站在兩旁助威吶喊,也可以跑出跑進,穿梭起舞。
一般,一出戲下來,會用到一堂或兩堂龍套,四人為一堂,用以表示人員眾多,借此來烘托聲勢。
不過,不論是在舊戲班子里,還是在娛樂圈中,龍套都是不被人重視的一個行業,很多人辛辛苦苦做龍套,只掙了那么一點錢,還要受別人的氣。
而這些人還要跑龍套,就是因為扮演龍套能多方面鍛煉演員的表演能力,等大家都經歷了跑龍套這個角色,慢慢地再演配角、主角,才能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夢想。
不可否認的是,任何舞臺演出都是少不了龍套的,否則這出戲只有主角,劇情不好看,也不完整。所以,即使是龍套演員,也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