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所有舞蹈中,有一種專門用作祭祀的舞蹈,而且是規格最高的祭祀舞蹈一一“八俏舞”。那么,八佾舞是什么意思呢?
最先出現“八俏舞”這個詞語的是《論語?八俏篇》:“孔子謂季氏,’八俏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其中,侑是奏樂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會地位的樂舞等級、規格。
“一俏”指一列八人,八俏八列也就是說六十四人。按周禮規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俏,諸侯用六俏,卿大夫用四俏,士用二俏。
所以說,八銜舞是古代天子專用的一種樂舞,是中國古代傳統禮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禮”的最好詮釋。
祭祀時,八俏舞的舞者們需要穿著古代制式的禮服,一組三十二人,全部是男人,手執盾、戚,另一組亦為三十二人,全部是女人,手執雉翟、禽,然后,這些人依照舞譜進行表演,動作必須莊嚴齊一,節奏平穩,沒有快慢之分。使用的樂器多為編磬、編鐘、胡琴、笛子等。
八俏舞的出現,和周代的社會制度有關。當時,周代已到了奴隸制的最高峰,為了穩定社會,周禮規定了嚴格的等級制度,以維持周代的穩定。
不過,等到春秋末期,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有些有權有勢的卿大夫就僭越周禮,自行享受八僧舞了。這說明周天子已經失去了權威,不再有控制諸侯、卿大夫的實際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