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0H,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單之中,有這么一個名字——舞。
什么是儺舞呢?儺舞是廣泛流傳于各地的一種具有驅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間舞,是儺儀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間表演。
即使是現在,我國的江西、安徽、貴州、廣西等地還會有這種舞蹈,只不過叫法不一,有“跳儺”“鬼舞”“玩喜”等稱謂。
儺舞歷史悠久,早在殷墟甲骨文的卜辭中就已有儺祭的記載。據記載,它成型于周代的宮廷“大儺”之禮,在《周禮》中有明文記載。孔夫子看見儺舞表演隊伍到來時,曾穿著禮服站在臺階上畢恭畢敬地迎接。
后來,這種習俗自秦漢至唐宋一直沿襲下來,并不斷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樣式,且在儺儀中占有不同的比重。
至明、清兩代,儺舞雖古意猶存,但已發展成為娛樂性的風俗活動,并向戲曲發展,成為一些地區的“儺堂戲”。
儺舞表演時一般都佩戴某個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話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歷史名人,由此構成龐大的儺神譜系,“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儺舞伴奏樂器簡單,一般為鼓、鑼等打擊樂。
表演儺儀、儺舞的組織稱為“儺班”,成員一般有八至十余人,常有嚴格的班規。儺舞常在儺儀儀式過程中的高潮部分和節目表演階段出現,各地的儺舞節目豐富,兼具祭祀和娛樂的雙重功效。
既然儺舞有祭祀的作用,那么,它求的是什么呢?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祈求人丁興旺;二是保護孩子健康成長;三是祈禱農業豐收。在跳儺舞祭祀的時候,可不是隨意來的,要戴好面具、穿好服裝、拿好法器。
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儺面具可以說是儺文化的象征符號。在儺儀中是神的載體,在儺舞中是角色的裝扮,有假面、神像、圣相、頭盔、鬼面、臉殼等多種稱呼;
儺樂、儺服、儺具是贛儺文化的重要內容,形制不一,各有特色,其中,儺儀音樂保留了“以樂通神”“擊鼓逐疫”“以樂送神”的古禮樂制;
儺事器具有兵器軍具、法事器具、燈燭炮仗、食物供品、生活用具五大類上百種,既延伸了古儺武裝驅疫道具,又體現了古代文明禮制,更反映了社會生活變化。
由此可見,“儺文化”不僅具有人類學、宗教學、民俗學、考古學、藝術學等諸多方面的價值,而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我們一定要特加保護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