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音樂家有哪些
說起標題音樂,顧名思義,就是用文字作標題的音樂。于是,人們往往會進入一個誤區,認為只要一首曲子有了標題就是標題音樂,其實不是這樣的。
就像海頓的交響曲《時鐘》《驚愕》,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月光》等音樂一樣,雖然有著明確、形象的名字,但是這些作品卻不是標題音樂。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些標題是岀版商、評論家后來加上去的,是為了啟發聽眾的想象力,引導聽眾的思路而冠上的名字。
那么,如果是音樂家一開始就寫上了名字,這些作品是不是就成為了標題音樂了呢?也不能這么說。因為,一部作品是否是標題音樂,首要是看作品是否表現了文學性、繪畫性等內容。
如果音樂作品是直接取材于文學或繪畫作品,或者是描繪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和風景,如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交響樂《天方夜譚》、穆索爾斯基的鋼琴組曲《圖畫展覽會》、柏遼茲的交響樂《幻想交響曲》、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田園》等,那么它們就是標題音樂了。
還有一點,標題音樂專指器樂作品,聲樂作品不包括在內。由此可見,標題音樂其實是與“純音樂”這個概念相對的,是作品思想內容的概括。
標題音樂一詞是由李斯特首創的,是音樂與其他藝術有機結合的產物。追溯標題音樂的發展過程,大約有五個發展步驟:
第一個發展點是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它通過帶有文字、有內在邏輯的五個樂章為標題音樂開了先河;
第二個發展點是韋伯的《邀舞》,細膩地描繪了14世紀上層社會舞會中男女賓客相識、邀請、交往、告別的有趣過程,是標題音樂的早期代表作,為標題音樂提供了范例;
第三個發展點是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這部交響曲有一個副標題:一個藝術家的生活片斷,讓大家明確地知道標題音樂是有具體內容和思想的音樂;
第四個發展點是李斯特,他提岀了“標題音樂”這一概念,并把標題音樂的創作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第五個發展點是瓦格納,將標題音樂推向了頂峰,完成了實踐與理論兩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