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音樂又被稱為什么音樂呢?說起巴洛克,原來是指一些形狀不規則的珍珠,后來成為了一種藝術形式。人們把這種藝術風格盛行的時期稱為巴洛克時期,同樣地,這個時期岀產的音樂作品就是巴洛克音樂了。
巴洛克風格最早是在16世紀后期的意大利出現,主要發展和興盛時期是在17世紀,有些發展緩慢的國家,比如德國和南美殖民地,則直到18世紀才達到極盛。
不過,巴洛克時期是我們后來人對這個時期的叫法,在當時那個時代,可沒有人會稱其為巴洛克時期。為什么呢?原來,“巴洛克”這個詞長期以來被人們認為是貶義詞,被認為是一種奇怪的、過分雕琢的、極不值得贊美的藝術。
那么,在巴洛克時期出現的巴洛克音樂有什么特點呢?一是節奏變得強烈、跳躍了,采用多旋律、復音音樂的復調法,注重曲子的起伏。巴洛克時期開始出
現以三和弦為基礎的調性寫作,以各種大小調的和聲特色來表現樂曲的個性。也正是因為調性系統的蓬勃發展,才給音樂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
二是樂器的配合日益完美。巴洛克音樂之前,樂器很少有登臺露臉的機會,即使有,也只是重復某一個聲部的旋律。
但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就不同了,隨著歌劇和宗教音樂的大型化,器樂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了。而且,這個時期的音樂創作,更加強調的是數量和旋律上的對比,所以,弦樂方面的發展越來越出色。
后來,人們發現,巴洛克音樂每分鐘約60拍,恰好與我們人類的脈搏與呼吸頻率大致相同,再加上巴洛克音樂的低振幅、低頻率的特點,可以使我們的脈搏和呼吸趨于穩定,可以誘發與增強我們大腦中的a波,促進腦內嗎啡的分泌,使大腦進入一種活躍的狀態,從而大大提高大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