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絕響的意思是什么?說起《廣陵散》,相信很多人腦海里浮現的都是“嵇康”的名字吧?然而,《廣陵散》這首名曲并不是嵇康所創作的,但它的流傳卻和嵇康有很大的關系。
《廣陵散》是我國著名的十大古曲之一,又叫《廣陵止息》《聶政刺韓王曲》。
根據名字我們就能看出來,這是一首旋律比較慷慨激昂的大型琴曲。據說,這首曲子的靈感來源于一個故事。
戰國時期,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因沒有鑄劍成功,便被韓王殺掉了。因此,聶政立下重誓,要為自己的父親報仇。
他藏于深山中十年,勤學苦練,終于技成,才下山做事。后來,聶政得了一個機會,進宮為韓王奏曲,他借此殺掉了韓王,后自毀容貌而死。
后人被聶政這種不懼權勢壓迫的反抗精神所感動,便將這個故事譜成了一首琴曲,這就是《廣陵散琴曲》。
因為寫的是復仇的故事,所以,整首曲子的旋律比較慷慨激昂、氣勢雄偉,將殺伐戰斗的氣氛表現得淋漓盡致,表現出了受壓迫者無所畏懼的反抗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性。
或許正是因為此曲的激憤、悲壯,才讓豪放不羈的嵇康頗為喜愛。后來,嵇康獲罪被關押在牢中,等到他身戴木枷,即將被問斬之時,卻放心不下《廣陵散》這首琴曲,擔心此曲會因他的死去而成為千古絕響。
因此,嵇康死前要求再彈一遍這首曲子,頓時,刑場上響起了悲壯慘烈的琴聲,令所有聽眾為之動容,這才有了“廣陵絕響”這段廣為流傳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