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畢竟與現在相隔太遠,印度阿旃陀石窟修建得再好,現存下來的也只有30個石窟了。
這些石窟從東到西長550米,全部開鑿在離地面10至30米不等的崖面上。當然了,能讓阿旃陀石窟聞名世界的不是它的石窟,而是因為石窟里面的壁畫。
由于洞窟開鑿的年代分屬三個不同時期,所存的石窟壁畫也呈現出三種不同的風格。
其中,第9、10窟壁畫涉及佛教的小乘佛法形式,大約繪制于公元前后,以本生故事為主,人物造型多為橫幅長條形,喜歡用象征性手法來表現故事情節;
第16、17窟為第二期壁畫,繪制于6世紀左右,正值笈多王朝文化藝術的鼎盛時期,以人像和建筑圖案的配合為特色,構圖富于變化。
線條流暢,筆法洗練,色彩絢麗,內容雖多為佛教宣傳,卻富有抒情趣味;第1、2窟為第三期壁畫,繪制于7世紀左右,壁畫在創作藝術上更臻完善了。
這時期的壁畫中世俗性題材增多了,與外來的中國、波斯風格相融合,內容也是表現了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如帝王宮廷歡宴、狩獵、朝覲的場面,還繪有飛禽走獸、奇花異卉等,構圖活潑,栩栩如生,是阿旃陀石窟壁畫藝術的頂峰。
總之,盡管阿旃陀壁畫是為了宗教服務而所繪的藝術作品,但是,畫面上出現了大量的現實生活場景,說明當時已出現世俗化傾向,反映了印度古典藝術的美學思想,是印度古代壁畫的重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