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洞廣泛分布于黃土高原的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是我國西北地區的黃土高原上的居民們居住的地方,當地人民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窯洞是陜北人民智慧的象征,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的文化。
不過,大家不要以為窯洞就一種樣式,其實它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窯洞等形式,其中靠山的窯洞比較多。對于過去辛勤勞作一生的西北人民來說,能多建幾座窯洞,娶妻生子,是很自豪的事情。
窯洞冬暖夏涼的原理
窯洞之所以具備“冬暖夏涼”的特質,是由當地的地理環境決定的。在陜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于是,當地居民便利用這種地理環境鑿洞而居。
人們在挖窯洞時為了讓洞頂和墻壁都變得堅厚,一般傾向于在地質較硬的山坡上鑿挖,而且,窯洞只有洞口直接和外界接觸,既不容易由外界傳熱,又不會直接向大氣中散熱,所以,它的保溫性非常良好,這就是窯洞冬暖夏涼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