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儒釋道就在中國呈三足鼎立之勢。在佛教興盛時期,中國大地上自然建造了不少寺廟、佛像,其中,有一座佛像成了我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它就是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也叫凌云大佛。因為這尊大佛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云寺旁邊,所以被稱為樂山大佛。
然而樂山大佛其實還有一個真正的名字。1989年,考古專家曾在大佛的龕窟右側的懸崖峭壁上發現一座高6.6米、寬3.84米的摩崖碑,上書《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記》。那么,樂山大佛這么高怎么建造的呢?
據證實,這座摩崖碑是研究“世界文化遺產”樂山大佛現存唯一可靠的第一手直接文獻,而我們也因此確定了樂山大佛的真實名稱——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
樂山大佛處于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的三江匯流處。據說,古時候這里一到汛期就發大水,威脅江上漁民和江邊村民的生命。
于是,唐朝的海通禪師為了普度眾生,降低汛期發洪水的危害,就招集人力,歷時19年,依山開鑿了一座彌勒佛像。
當我們身臨其境,看到樂山大佛的本尊時,就不難想象為什么它要開鑿19年之久才建好了。經過實地測量,樂山大佛通高71米,僅頭部就高14.7米,寬10米!端看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腳踏大江,雙手撫膝,臨江危坐,卻不因過于高大而顯得木訥,反而一臉肅穆,看起來特別溫和,頗有俯視眾生之苦的意思。
樂山大佛頭部有螺髻1051個,遠看發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這些發髻都是由一塊塊石頭逐個嵌入進去的。
再看大佛的耳朵,長達7米,而耳垂根部內側,有一個深約25厘米的窟窿。維修工人曾從耳中掏出許多腐朽的木泥,證實了南宋范成大在《吳船錄》中的記載“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這句話。大佛的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
大佛這么大,是如何才能不被雨水侵蝕的呢?這就要歸功于大佛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統了。
正面我們看不出來,實際上,在樂山大佛的兩耳和頭顱后面,有一套設計巧妙的隱形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大佛頭部共18層的螺髻中,第4層、第9層、第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
衣領和衣紋皺褶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分流的水溝,與右臂后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后靠山崖處,有長9.15米、寬1.26米、高3.38米的洞穴左右相通;
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互相鑿通,右洞深16.5米、寬0.95米、高1.35米,左洞深&1米、寬0.95米、高1.1米。
這些遍布佛身的水溝和洞穴,真正如清代詩人王士禎所說的那樣“泉從古佛髻中流”,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使佛像不至被雨水侵蝕。
如此巧奪天工、奇思妙想,足可見我國古代工匠們的高超技藝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