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世界第八大奇跡”之稱的秦始皇陵兵馬俑,一經出土,就受到世界各方人士的矚目,它也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這些兵馬俑能夠在秦始皇陵出現,成為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是因為古代實行人殉。
有關于秦始皇兵馬俑的傳說是隨著周禮的誕生和推行,人殉現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是,帝王陵墓也不能因此而空空蕩蕩的,于是就出現了以俑殉葬的習俗,而兵馬俑就是古代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代表,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陪葬模式是坐西向東,呈三坑“品”字形排列。所謂“坑”就是俑坑,即從地面挖一個深約5米的長方形大坑,在坑的中間筑起一條條平行的土隔墻,坑頂高出當時的地表約2米。
等陶俑、陶馬放進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門道,門道內用夯土填實,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閉式的地下建筑。
其中,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東西長216米,寬62米,東端排列著全身穿著戰袍的戰士俑210座,坑的中間排列著38路戰車和步兵的縱隊;
二號俑坑呈曲尺形,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
三號坑整體呈凹字形,由南北廂房和車馬房組成,共出土兵馬俑68個,是三個坑中唯一一個沒有被大火焚燒過的,所以陶俑身上的彩繪保留得比較好。
總體來看,坑里共有8000多個兵馬俑;從兵俑的種類來看,有身穿鎧甲、手執青銅兵器的武士俑,有駕戰車的車兵俑,有手執弓弩的立射俑和跪射俑,還有軍吏俑、騎兵俑和車馬等俑。
盡管兵馬俑數量龐大,但細看這些兵俑,卻不是粗制濫造出來的,身高、體型個個寫實,衣著、兵器按照兵俑的等級各有差別,面部表情則帶有肖像寫生的性質和特點,猶如真人一般無二。
更為神奇的是,這么多兵馬俑幾乎無一雷同。人物、車馬刻畫的傳神、逼真,配色絢麗和諧,乍一看好似不是在陵墓之中,給人一股磅礴的生氣。
總之,能夠在地下發現形體這么大、數量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實在是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
這里是全世界雕塑藝術的寶庫,它不僅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