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明十三陵墓葬群游覽的人,會發現十三陵的陵前大道兩邊等距排列著一座座石雕,有動物、有人像,看起來就像是守衛一樣在守護著這些陵墓。那么,大家知道明十三陵長陵為何有這么多石雕嗎?
古人非常注重死后的陵墓安排,認為好的陵墓能夠綿延福氣,造福后代。尤其是那些帝王們,更是一登基就開始選址建造自己的陵墓了。
一開始,在奴隸制時期,君王、貴族死后崇尚殉葬,會讓很多奴隸、牲畜陪葬;
后來,到了封建王朝,隨著科技的發展,就開始減少活人殉葬的比例,改用墓主人生前喜歡的東西作為陪葬品。
但是,有很多寶貝作為陪葬,難免有人偷盜,于是,就出現了陵墓園石雕,負責看守陵墓
發展到后來,陵墓園石雕藝術也越來越廣泛了,包括三拱石橋、牌坊、華表、神功圣德碑、望柱、石像生、須彌座石基、攔板、根星門、七孔橋、棱恩殿月臺、
二柱門、須彌座石供臺、石五供、明樓石碑及地下宮殿等陵墓園石雕建筑和建筑小品等種類。
明朝的時候,朱棣遷都北京,明朝皇帝的陵墓開始在北京昌平縣北的天壽山南麓興建,就形成了我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十三陵”。
而這時的陵墓園石雕也從此走向了精雕細刻的高峰,造型也愈加復雜,雕刻技藝也愈加成熟。其中,最為矚目的就是列于陵墓主道的石像生了。
這些石像生有獅子、獺、駱駝、象、麒麟、馬、武臣、文臣、勛臣等共18對。
大家別以為這些動物和人物是隨意挑選的,它們從選擇到排列位置都很有講究。
由于獅子非常兇猛,乃“萬獸之王”,所以一般以獅子為排頭,同時是威嚴的代表;解是傳說中的神獸,頭生一角,放在陵前有避邪之意;
駱駝、象是沙漠和熱帶地區的運輸工具,放在陵前以示皇帝統治疆土的廣泛;麒麟則是神獸,有大吉大祥之意;
馬則代表是皇帝的坐騎;文、武、勛三臣則代表文武百官,以示皇朝昌盛鞏固。
端看這些石像生,個個造型新穎,雕刻精美,創造了古代陵墓園石雕藝術的新高峰。它們列于神道兩側,既增加了陵墓園建筑的空間層次,又渲染了陵墓的神秘氛圍,給人一種崇高、莊重、肅穆的感覺,反映了中國古代雕塑的輝煌歷史,是中華民族藝術遺產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