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聽說兩河流域的文明,或者是華夏文明,那么,非洲等地是什么時候萌發了人類的文明了呢?其實,早在舊石器時代,非洲北部就有了人類,當然也逐漸有了人類文明。
那個時候,北非的氣候不像現在那么干燥炎熱,而是溫和濕潤的,雨水也很充沛,人們以漁獵和采集為生。
后來,大約是1萬年前,冰河退去,北非的氣候開始干旱,沙漠增多,許多居民為了生存下去,便遷徙到尼羅河兩岸了。自此,尼羅河流域的文明開始了
當然了,任何文明的起源和發展都得有文字和語言,尼羅河文明也是如此。要想了解尼羅河文明,就不得不了解可以作為記載這段歷史的標志了——納爾邁石雕板。它是刻寫埃及歷代王朝的板。
據了解,納爾邁石雕板原本作為神廟的貢品之一,一直被埋在埃及的神廟地界之內,直到后來被考古學家發現,這才重見天日。
納爾邁石雕板是一塊高63厘米的盾形石板,有正反兩面。在石板的正面,雕刻著一位頭戴帽子的人,他是國王納爾邁,頭上戴著上埃及的白王冠,右手高舉著權標,左手則抓起跪在地上的敵人的頭發;在國王的腳下,還有兩個敵人正在狼狽逃竄。
在石板的背面,則看到納爾邁戴著下埃及的標志紅王冠,正在和隨從一起巡視戰場。在他們的前面,橫躺著被斬首的敵人的尸體。
這塊石板是非洲文明中有關文字記載的現存的最早的實物,不僅具有很高的美學意義,也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國王納爾邁能夠戴著紅白王冠,就說明他在當時已經統一上下了埃及。
不過,有人會說,這是一個石雕板,上面只有圖畫并沒有字啊?怎么會是文字的證明呢?很簡單,在遠古時期,人們還沒有發明文字的時候,就是按照動物、人體的主要特征,將其刻畫下來,記載歷史,這就是象形文字的起源了。而且,我們看這塊納爾邁石雕版,它雖然面積不大,但是記載內容卻很豐富,準確地再現了當時的歷史片段,當然可以稱之為“方寸歷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