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有“舍身飼虎”的典故,東漢時期也有一個人“舍身救琴”,他就是蔡邕。
蔡邕為什么會舍身救琴呢?這涉及到蔡邕救琴道理:原來,蔡邕一生才華橫溢,精通音律,非常喜歡彈琴。一天,蔡邕聽到隔壁傳來了一聲清脆的爆裂聲,他屏息凝神,抬頭豎起耳朵細細聽了幾秒鐘,像是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大叫一聲“不好”,便跳起來就往廚房跑。果然,蔡邕一進廚房,就看到灶火中有一塊剛塞進去沒多久,正在燃燒的桐木。
蔡邕非常著急,一邊喊著“別燒了別燒了”,一邊不顧大火燒傷自己的危險,赤手伸進火爐中將這塊桐木拿了出來。原來,這塊桐木是一塊做琴的好材料。幸虧蔡邕搶救及時,這塊材料被救了下來。
后來,桐木經過蔡邕的仔細雕刻制作,最終呈現出了蓋世無雙的美妙音色。就這樣,世間又多了一把罕見的好琴。由于它的琴尾被燒焦T,人稱“焦尾琴”
其實,蔡邕不僅琴彈得好,他才華橫溢,也是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蔡邕的書法造詣很高,精于篆、隸書法,其中,隸書的造詣最深,名望也最高。
看蔡邕的隸書,字體結構嚴整,筆畫之間點、橫、俯、仰,靈活多變,后人對其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
蔡邕還創造了一種名為“飛白”的書體。據說,他是看到工匠用掃白粉的帚在墻上寫字而產生的靈感。
他所創的“飛白體”,筆畫中絲絲露白,好像是用枯筆寫成的一樣,看起來非常獨特,對后世影響甚大。蔡邕的“飛白體”被唐代的張懷璀評論為“妙有絕倫,動合神功”,由此可見其中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