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王羲之在指導兒子練字的時候,要他練滿十八缸的水,這才有了王獻之后來的書法成就。
其實,古時候還有一位書法家,他為了練好字,天天到附近的池塘邊去練字。由于這個人不斷地用池水洗筆滌硯,久而久之竟將一池盈盈的清水染成了一池烏黑的墨水,成就了一'段“池水盡墨”的佳話。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是誰說的?大家知道這個人是誰嗎?他就是張芝。
張芝是東漢著名書法家,是中國第一位草書大家,與鐘繇、王羲之和王獻之齊名,被人稱為“書中四賢”。
不過,張張芝的《冠軍帖》張芝為人低調,一生情操高潔,不慕功名,所以關于他的史料流傳下來的也很少。
唯有在《后漢書?張奐傳》中提到過一句,“長子芝最知名,及弟昶并善草書”,由此可見,那時候張芝就已經因為書法成就而享有盛名了。
張芝有著如此盛名,和他刻苦練習書法的經歷有關。據說,張芝為了練好字,總是把家中所有的衣服、被帛拿來寫字;或者是“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因此,后人又稱張芝的書法為“臨池”。
西漢時期,隸書盛行,同時,也產生了草書。可是,人們發現隸書行筆較為遲緩,章草則字字獨立、帶有隸書的影子,這都不能滿足人們需要快速、便捷書寫的需求。漸漸地,書寫快捷、流利的“今草”就在社會上興起了。
到了張芝那個時代,他又綜合多位草書家的精華,將之前字字區別、筆畫分離的草法,改為上下牽連富于變化的新寫法,形成了“一筆書”,亦即所謂的“大草”,使草書從章草的窠臼中脫身而出。
從此,書法家的藝術個性得到了徹底的解放,中國書法開始進入到一個無拘無束、汪洋恣肆的廣闊空間中。
張芝所創的“一筆書”,被后人稱贊為“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因此,張芝有“草圣”之譽,他的草書也成為“草書之首”。
這之后,眾多書法家對張芝的草書推崇備至,如王羲之、懷素等人,他們師法多年,卻始終認為自己的草書不及張芝。
同時,張芝還是研究中國書法理論的第一人,曾著《筆心論》五篇,可惜早已失傳。幸運的是,張芝的墨跡在《淳化閣帖》里收有五帖三十八行,得到歷代書法家的珍視與臨摹,所以,張芝的書法藝術精神至今仍鮮活在中國書法的血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