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學習毛筆字,會修習各種字體,一般有楷書、草書和隸書。很多人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隸書比較不一樣。
隸書看起來比較扁、寬,橫畫長、豎畫短,整體是長方形狀,而不是我們所知的那種方方正正的字體。為什么說隸書這么特別呢?那是因為隸書是漢字中一種比較莊重的字體,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
說起隸書的起源,有這樣一個程邈創隸書有趣的故事。在秦朝,有一個負責辦理有關文件的抄寫小官員叫程邈,每天要將大量的文章或奏疏,以大篆或小篆的字體刻在竹木簡上,很費時間。
后來,程邈犯了罪,被關在牢獄中十五年。由于被關的時間太長,程邈為了打發時間,就在獄中堅持不懈地練字。
在練字的過程中,他覺得篆體字特別繁雜,于是就想改變一下字體。就這樣,程邈開始日夜琢磨字體,花了近十年的時間,終于把篆體字簡化了,由原來的圓轉的篆書筆畫變成了方形,字的結構也由原來的像畫畫一樣的象形結構變成了橫直有矩的筆畫,非常容易學習和書寫。
等他成功地創造了三千多個日常用字后,就用這些字給秦始皇寫了一篇奏章,還附上一份檢字表,注明其中的對應關系。
當時秦始皇信奉法家,非常主張改革創新,又看到這種字體確實方便了很多,便重新起用程邈,并推廣這種簡體字。由于程邈之前是個掌管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命名為“隸書”。
后來,隸書就廣為流傳和使用了。到了東漢時期達到了頂峰,對后世書法產生了不可小覷的影響,素有“漢隸唐楷”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