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聽說過“六分半書”?那么,鄭板橋六分半書是什么意思呢?那是清代文人鄭燮,也就是鄭板橋所創的一種書法字體,世人也成其為“板橋體”。
“板橋體”既然自成一體,那么,它和其他字體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呢?為何又被稱為“六分半書”呢?其實,板橋體就是一種以隸書筆法形體摻入行楷,創出這種介于楷隸之間,而隸多于楷的字體。不過,在古時候,隸書又叫“八分”,而“板橋體”有些像隸書,卻又不是隸書,所以,鄭板橋把自己所創的這非隸非楷的書體戲稱為“六分半書”。
具體來看,六分半書的妙處就在于“真隸相參之法”。實際上,就是將隸書參入到行楷之中,同時又用寫行草的運筆之勢來寫,至于說是哪“六分”,哪“半分”,其余“三分半”在何處,這都沒有具體的規定,需要自己發揮想象去理解。
其實,鄭板橋先生的書法不只是用“真隸相參”的方法,將真、草、隸、篆四種書體以真、隸為主而綜合起來的一種新書體,他的字中還摻入了繪畫的筆法,也就是畫蘭竹的筆法,用作畫的方法去寫字。
他是第一個如此想并如此做的人。從這之中,我們不難看出,鄭板橋在書法創作上,沒有迎合傳統,而是大膽地自我創新,才會形成自成一派的“六分半書”。
這種創新表面上看是一種雜湊,實際上卻深藏鄭板橋先生對傳統書法的深厚理解,他以此為基礎,才能打破篆、隸、正、行、草等各種書體的界限,將文字的筆畫和結構重新安排,達到一種錯落有致的美感。
我們看鄭板橋的字體,整體的字體多呈左低右高的扁方形狀,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卻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形成一種疏密錯落、揖讓相諧的“亂石鋪街”之狀,看似瀟灑不拒,整體卻有一種跳躍靈動的節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