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古代電視劇中看到帝王將相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其宏大的場面可以說不亞于太子登基繼帝時的盛況。那么古代的封禪是什么意思呢?
“封”為“祭天”,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壇祭天,“禪”為“祭地”,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封禪一詞最早出現于《管子?封禪篇》,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曾引用《管子?封禪篇》中的內容,并對其內容加以解釋。
唐朝的張守節在對史記進行注解時把封禪定義為“君王在泰山上筑圓壇來報答上天的功德,在泰山腳下筑方壇感謝大地的福佑”,即是對《史記?封禪書》中的“登封報天,降禪除地”的詮釋。
在古代,封禪就是君王祭祀天地的一種禮儀。古人認為泰山是群山之中最高的山,尊為“天下第一山”,世間的君王只有到泰山祭過天地之后,才算是受命于天。
早在夏、商、周的遠古時代,已有君王登山封禪的傳說。《史記?封禪書》中關于齊相管仲論桓公封禪的記載,意思是齊桓公取得霸業后想進行封禪,管仲勸說其打消這個念頭,認為歷朝歷代封泰山、禪梁父的共有十二位帝王,如三皇五帝和堯、舜、禹等。
這些圣賢君主的封禪儀式都是順民意、得民心的,順應天地常理,祥瑞之兆不召而至。齊桓公知道自己的修為不夠,就打消了封禪的念頭。根據《史記》記載,繼舜帝和禹帝之后舉行過封禪儀式帝王的只有兩個人,即秦始皇和漢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