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早提岀“三綱五常”的思想,而且在儒家文化中,“三綱五常”對儒家文化的傳播發展起到了構架式的作用。那么, 三綱五常指的是什么?
《論語?為政》中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集解:“馬融曰:’所因,謂三綱五常也。'”孟子在此基礎上提岀了“夫婦有別,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君臣有義”的“五倫”規范。
西漢思想家董仲舒結合儒家“五倫”的思想在其所著的《春秋繁露》一書中也提岀了三綱五常論,但它的主要核心是為了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存在和發展。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即為臣者必須服從于君,為子者必須服從于父,為妻者必須服從于夫,君、父、夫又要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的實質反映出在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
“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常就是不變的意思,這里指日常基本準則。五常即五條準則,也叫“五倫”。
五常的內容,古時有兩種主流思想。一是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所規定的關系;二說是仁、義、禮、智、信等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標準。它和“三綱”常被連起來說,即“三綱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