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開篇就說道:“首孝悌“,“次謹信”,全篇內容更是以“入則孝”“出則悌”作為點題而引岀下文,那么應該如何行孝?
儒家思想認為.孝悌是一個人應該懂得的基本準則,一個人如果連孝悌都不懂,就不配去做學問。孝悌并不是生搬硬套強加給人的現成的條例,生活中提倡的孝悌都是人性本真的體現,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孝,就是孝順父母,孝敬長輩,這是為人立世的本分。生活中所提倡的“尊老愛幼”“尊師敬賢”并不是全部意義上的孝順,俗話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挖肉刮骨亦不能報答其生養之恩。”
做到真正的孝就應該從心里愛父母,從對父母的一言一行開始做起,時刻要感恩于父母,明白父母“養兒”“育兒”的不易和艱辛。
“百善孝為先”。當今社會生活水平提高了,對父母的“孝”也換一種方式了.很多人認為所謂的“孝"就是送幢房子給老人,給老人請保姆。
其實老人看重的不是這些,而是期待多和子女相處的時刻,物質可以解決溫飽,但卻無法給予父母心理上的安慰。財富可以改善生活條件,卻不能解決只有通過心靈的交融才能給予老人情感上的慰藉。
悌,善兄弟也。(《說文》)悌,弟愛兄謂之悌。(賈誼《道術》)漢字構成是很有講究的,悌字從心從弟,心指用心、關心,弟指兄弟、兄長,是悌敬,是兄弟姊妹之間的,就是兄弟友愛,相互幫助。
作弟妹的要做到尊敬兄姊,哥哥姐姐以身作則友愛弟妹,兄弟姐妹能和睦相處,一家人其樂融融,父母自然就會歡喜,這樣的狀態下,孝道就不表而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