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難免對古人的“一夫多妻制”產生疑問和不解,一夫多妻于情于理都說不通,那么古代一夫多妻制度到底是怎樣的呢?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搞清楚妻和妾的區別。妻是通過相關嫁娶禮節明媒正娶的女子,《漢語詞典》對于妾的解釋為“舊時男人娶的小老婆”,可見明媒正娶和小老婆肯定不是同一概念,俗話說“娶妻納妾”,夫與妾并非合法配偶,所以說中國古代其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早在氏族社會,妾只是氏族首領女兒出嫁時的陪嫁,通俗地說屬于女奴的一種,后來窮苦家庭出身的女子為生活所迫為妾的比較多。
妾在家庭中身份比較卑微,雖然也為家庭男子生兒育女,但卻永遠不能享受“妻”的待遇。原因何在?其實很簡單,為“妻”的女子家庭岀身都是比較高的,這是為妾的女子可望而不可即的。
由此可見妾在當時家庭中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更有甚者,把妾只被作為戰敗國奉獻的禮品。《谷梁傳》載道“毋為妾為妻”,指的就是為妾的女子沒有資格扶正為妻,若妻子去世了,男子即便有再多的姬妾也屬于無妻者,要另尋嫡妻。
妾在當時社會只是一個代表和稱號而已,對于當朝天子、皇親國戚這些權位顯赫之人來說,“伎”“婢”“姬”,無一不是妾的灰色縮影,每個華貴髙尚的名目背后都有一群在痛苦中掙扎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