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貞潔觀念的自覺要求始于西周初年。《周易》說道:“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兇。”就是說,男女相處,女人做到恒久就會福佑蔭德,而男人對女人恒久,就會招致災禍。這在本意上就是要求女人要自覺堅守貞操。
東周早期的《易傳》更是對此做了明確的表述:“女人貞,吉,從一而終也「對女人守貞的基本要求就是永遠要追隨丈夫,一直到丈夫壽終。
貞操觀包括婚前貞操、婚后貞操、寡婦節操和妻妾殉葬制度等。其中婚前貞操,指女子在出嫁前必須是處女,否則就要受嚴酷的懲罰。婚后貞操,指妻子不能和其他男子發生私通行為。
寡婦節操是指丈夫死后,寡婦要“守節”。在古代,寡婦守節,不但本身可以記其事跡,賜予祠祀、樹坊表,表彰節婦烈婦,而且可以免除本家的差役。
哪個女子能不守節,哪個本家能不勸導寡婦守節?一時守節風盛,空前絕后。
妻子妾殉葬制度是指丈夫去世后,強迫妻妾殉葬,這種制度萌芽于氏族社會末期c進入奴隸社會后,女奴隸和男奴隸一樣被大量殺殉或生殉。
殷墟卜辭中有殺殉女奴的記載。婦女殉葬者中也有墓主的妻妾,《西京雜記》卷六記載:“幽王(周幽王)冢甚高壯,羨門既開,皆是石堊,拔除丈余深,乃得云母深尺余。見百余尸縱橫相藉,皆不朽。唯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臥,亦猶有立者,衣服形色不異生人。”
古人的貞操觀是封建夫權社會的產物,這種封建的倫理道德禁錮了婦女的心靈、限制婦女的權利,是一種摧殘人心的道德教條。
歷史上,無數女子的青春、靈魂被這種觀念所吞噬,上演了一幕幕真實的人間悲劇。作為一種“一偏的貞操論”、“忍心害理、男子專制的貞操論”,單面要求婦女守節是極不公平、極無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