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子這種民間藝術在我國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每到元宵節或者一些集會慶典上面,民間都會表演獅舞來增添熱鬧的氣氛。那么,舞獅子最早起源哪里呢?
關于舞獅子的來歷有兩種說法:有些學者認為舞獅子最早是從西域傳入中國的。因為文殊菩薩的坐騎就是獅子,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這種藝術也隨之傳到了中國;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舞獅子這種活動是在公元5世紀時從劉宋的軍隊中產生的,逐漸傳入了民間。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定的根據,現在很難去考證哪種說法是正確的。
唐代時期,舞獅子這種活動在宮廷、民間、軍旅中都是非常盛行的,這是有歷史記載的,是毋庸置疑的。唐段安節的《樂府雜錄》就記載:“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師子郎,舞太平樂曲。”
另有白居易《西涼伎》中也有生動描繪舞獅子的情景,如“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晴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可見當時唐朝是非常盛行舞獅子這種活動的。
經過歷史的發展,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形式。北派主要表演“武獅”。小獅比較容易,由一個人來舞。而大獅則需要兩個人來舞,一個人站立舞獅頭,另一個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
人們不能辨認出舞獅人的模樣,因為舞獅人的著裝和獅子非常像,全身都穿著獅被,下身穿著綠獅褲和金爪蹄靴。男派獅舞也是兩個人武獅,不同的是舞獅人下身穿的是燈籠褲,上面就有一件彩色的獅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