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常說:“二月二,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前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那么,二月二為什么是龍抬頭呢?據說經過冬眠的龍,到這一天被隆隆的春雷驚醒,便抬頭而起。所以古人稱農歷二月初二為春龍節,又叫龍頭節或青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挑菜節。
龍在中國自古就被認定是吉祥之物,是主管降雨的尊神。農歷的二月二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全國各地大都已經進入了雨季,于現在來說這是一種正常的自然規律,但在古代,老百姓認為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普降甘霖、滋養萬物是“龍”的功勞。
久而久之,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的地位有增無減,所以才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事實上,在“龍抬頭”這天,經過冬眠的百蟲開始蘇醒,正所謂“二月二,龍抬頭,蝎子、螟蚣都露頭”。人們在當天有理發的習俗,與“龍抬頭”之意討個喜慶吉利的兆頭。
我國明朝時期對這個禮俗就有相關記載。明沈榜《宛署雜記》中說道:“宛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
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明朝的于奕正、劉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中記載:“二月二曰龍抬頭,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
龍是天子的象征,在中國人的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龍拾頭之時,是春季來臨,萬物復蘇之時,所以“二月二,龍抬頭”這句諺語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
“二月二,龍抬頭"在古代還有天文學方面的解釋。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并依此來判斷季節更替。
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
每到二月春風以后,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岀現,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