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衙、豪門巨宅的門前都擺放有一對石獅子,為的是保衛自己的衙門和宅院。現在很多的建筑物前面依然能見到這種石獅子。那么,大門石獅子是什么意思呢?
漢朝時期,石獅子傳入中國。據《后漢書?西域傳》中記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國)遣使獻師(獅)子、符拔。”這里說的是西亞安息國的使臣送給漢章帝一只獅子。
從此,獅子在中國得到很好的禮遇。獅子的地位如此之高,還得益于佛教的傳入。因為佛教非常崇拜獅子,把它看作是一種莊嚴吉祥的靈獸,獅子的威嚴可見一斑。
漢唐時,帝王陵墓、貴胄墳宅前開始岀現石獅子,并與石馬和石羊等放在一起,這樣讓人看了十分敬畏。
但這僅僅擺放在陵墓墳宅的前面。這種獅子和后來的獅子有一些區別,那就是這種石獅子下面沒有高大的石頭臺座,這都可以在漢唐古石獅遺物中找到證據。
唐宋之后,石獅子開始走向民間,并成為守衛大門的神獸。據考證:唐朝京城的百姓大部分住在“坊”中,“坊”就是由政府規劃的住宅區。據說每根坊柱的柱腳上都有一對大石塊,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抗震防風。
于是,人們就想到在石塊上雕出一些獅子、海獸等動物的圖案,一來美觀,二來又有吉祥的寓意,這就是石獅子守門的雛形。
到了宋代,門樓取代了坊,一些有錢的大戶人家為了張揚自己家的聲勢,仿照前人的做法,將獅子等預示吉祥的瑞獸刻在了石柱上。此后,這種習俗就流傳了下來,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