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秀才,大家可能都會想到《武林外傳》中的呂秀才。記得《武林外傳》熱播的時候,他的知名臺詞“子曾經曰過”還一度成為了很多人的口頭禪。
那么,呂秀才到底為什么被稱為秀才呢?秀才到底是什么樣的稱呼呢?
其實,最開始的時候,秀才是指“才之秀者”,第一次出現是在《管子?小匡》中,《禮記》中也有類似的稱呼。在當時,秀才只是一種泛稱,表示有才能的人,出色的人,只要你夠厲害,就都能被叫做秀才,并不像后來那樣僅僅限于讀書人。之后,到了漢朝,秀才的意義才有所不同了。
漢武帝在元封四年下詔求賢:“其令州郡察吏有茂(秀)才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于是,從那時候到南北朝為止,秀才都是指舉薦人員的科目之一。到了隋朝的時候,科舉考試干脆就單獨設立了一個科目,就叫做秀才科。
至此為此,秀才都還不是我們所熟知的那個詞語……直到唐宋元時期,它才成為了對一般讀書人的通稱。而到了明清時候,秀才的范圍又縮小了,人們將府、州、縣學中的生員叫做秀才。這里所謂的考秀才,就是通過縣城或者府里的考試成為獲得進學資格的考生,只有通過了這個考試,考生才能夠被稱為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