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又稱探春、踏春,就是指人們在春天時到郊外賞景游玩。古人的踏青是什么意思呢?踏青由來已久,傳說先秦時期人們已經有踏青的習慣,也有的記載說是在魏晉之時。在《晉書》中就有相關記載,每逢春天,人們就會三五成群地去郊外賞景游玩。
唐宋時期,踏青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據《舊唐書》中記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唐朝時期人們非常喜歡踏青。
宋朝時期,踏青之風更加盛行。如宋代的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中記載:“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就描述了在清明節那天人們踏青的盛況。
另外,唐代詩人杜甫曾經也寫過“三月三日天地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樣的詩句,真實地記載了皇家春季出去踏青的盛況。白居易也寫過“逢春不游樂,但恐是癡人”,道出了人們對踏青的喜愛之情。
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生動地再現了清明時節汴京外汴河兩岸的熱鬧場景。
在這幅畫卷中,描繪的畫面中就有550多人、50多頭牲畜、20多輛車和轎,還有20多艘船只,足見當時熱鬧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