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洗衣服時會用到洗衣粉、洗衣液,而古人怎樣洗衣服呢?在《禮記?內則篇》說:“雹帶垢,和灰清漱。”意思就是說,系帽子的帶子臟了,就和著草木灰洗。之所以用草木灰,主要是因為草木灰中含有能夠去除污漬的成分碳酸鉀。
在《考工記》中也有相關記載,為了能使絲帛變得柔軟潔白,古人就用草木灰水把絲帛蘸濕后,然后再放入貝殼燒成的灰,加水一定量的水進行浸泡。
運用的化學原理就是草木灰水和貝殼灰能夠發生反應后產生強堿——氫氧化鉀。這種強堿具有去除污漬的作用。
漢朝時期,人們已經知道利用天然石堿來洗衣服了。后來,金人在石堿中加入了一些淀粉和香料,然后制成錠狀的物體出售。
到了明末,京城已經出現了專門賣人造香堿的鋪子,比如“合香樓”和“華漢沖”等,直到新中國成立初,依然還有店鋪在銷售葫蘆形玫瑰香堿和盒裝桃形香堿。
另外,人們洗衣服時,還用到了皂莢。當時在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的街上就有這種像橙子大小的用皂莢做出來的圓圈團,也就是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說的肥皂團。后來,西方傳入的一些和肥皂團有相同功效的洗滌劑,我們也稱為“肥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