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期開始岀現屏風,漢代時期得到普及。屏風比較實用,大多用來作為臨時的隔斷或者作為遮擋之物。
明清時期,屏風的作用不僅實用,而且還成了一種不可或缺的裝飾品。古代屏風花樣很多,當時主要有四種屏風的樣式,分別是帶座屏風、曲屏風、插屏和掛屏。
帶座屏風又稱硬屏風。它的特點是屏風的腳能夠插入底座。這種屏風的扇書大部分為一、三、五居多,可見扇數基本上是單數,屏風中間的一扇比較大,兩廂的扇數是對稱的。
還有一種“落地屏風”,它是一種獨扇的帶座屏風,因為一般都是雙面透空雕,所以說這個獨扇的屏風是很少見的。
曲屏風又稱軟屏風,它是一種可以折疊的屏風。這種屏風和帶座屏風正好相反,大部分是扇數為雙數。少則兩扇,多則可達十扇。
框的種類有的是硬木框,有的是包錦木框,后一種木框的木質比較輕。曲屏風的屏心一般是帛地或紙地或者彩畫,上面有花卉、山水、人物以及鳥獸等。
插屏大部分都是獨扇的,它的形體大小不同,并且差距很大。大則高三米多,小則只有二十厘米。
在選擇插屏的時候,一般是要看房間和門的大小來定。插屏主要具有遮蔽和擋風的作用,另外也有裝飾的作用。
掛屏是在清初時出現的一種屏風。這種掛屏是像畫軸那樣懸掛在墻壁上的,它的使用是成雙成對的,比如四扇一組的叫作四扇屏。
這種掛屏在雍正、乾隆兩朝的宮廷之中非常盛行,皇帝和后妃們的寢宮里面就有很多。之前的屏風還有實用的價值.而這種屏風已經變成了真正的陳設品和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