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古代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既有人有能力偽造,就一定也有人有能力防止偽造。那么,古代銀票是怎么進行防偽處理的呢?銀票怎么防偽呢?
首先,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對偽造的人進行處罰。古往今來,不論是面對什么境況,這種應對措施的成效都是非常顯著的。我們知道在現代,制造假幣被抓獲是要坐牢與罰款的,然而放在古代,那可就是掉腦袋的事。
如果你打算在宋朝偽造交子,一旦被發現,等待你的可能就會是絞刑。并且隨著交子在社會上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廣,相應的防偽懲罰也就越來越完善,除了偽造者本人之外,知道有人造假不報的、轉用這些假錢的人、還有對紙幣監管不力的官員,也都會受到相應的處罰。
如果到了元朝,那情況可能還更糟糕一些。因為元朝整個國家基本上就是以紙幣為流通貨幣的,所以對此的法律只會更加完善。《元史》與《元典章》里都有白紙黑字的關于偽造紙幣的各種情況的處罰條例,基于不同的偽造情況來設置不同輕重的懲罰方法。例如直接用雕版制作假幣的人與利用真鈔挑補偽造假幣的人的處罰不同,前者比后者的處罰就要嚴重得多。
《元史?刑法志》記載:“諸偽造寶鈔,首謀起意,并雕板抄紙,收買顏料,書填字號,窩藏印造,但同情者皆處死,仍沒其家產。……挑剜裨湊描改寶鈔,以真作偽者,初犯依例杖一百七下,徒一年,再犯斷罪流遠。”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我們都知道古代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皇帝為了彰顯恩德會大赦天下,不少罪犯的罪行會被赦免。但是在元朝,即便是這種情況,偽造紙幣的犯人與殺人犯一樣,也都
是不能被赦免的,足以說明偽造假幣在當時是特別嚴重的罪行,警醒著百姓不要隨意動這樣的念頭。
同樣,明朝也有類似的規定,凡是偽造紙幣的人,不分主從犯,沒得商量,一律處斬。
其實如果有機會看到真正的古代紙幣的話,就會知道這些刑罰并不是說說而已。那時候為了強調偽造紙幣的后果,政府還專門把字印到了幣面上,大概就是“偽造者處死,首告者賞鈔五錠,仍給犯人家產”。試想一下,如果你手里的每一張毛爺爺上都寫著這樣的話,估計拿著錢都該瑟瑟發抖了吧。
不過當然,有懲罰必有獎賞。懲罰是針對那些妄圖觸犯法律的人,獎勵就是對不辭辛勞兢兢業業干活的執法者的鼓勵。宋朝有對查獲假幣的官員的獎勵,元朝對此的獎賞制度更是精細,分門別類地列舉了各種詳細的情況,獎金也不菲,甚至還出現了有官員為了領賞專門制造冤假錯案的情形。
其次,另一種防止百姓制造假幣的方法是規范鈔紙。這一點在宋朝的交子身上體現得最明顯。
南宋發行會子的時候,采用的是每三年回收一次的方法,由國家統一回收舊的會子,并發行新的。同時還設置了抄紙院,招收專門的人員統一管理,整個程序非常嚴謹,即所說的“置抄紙院,以革偽造之弊”O
《宋史?食貨志》記載過一個故事,有一年收舊換新的時候,發現回收的會子數額已經遠遠超出了當初發行的……呃,這就很尷尬了,當年的真鈔只有這么多,三年之后難道還錢生錢了?于是有官員就非常犀利地指出,這都是不規范用紙來源的鍋!最開
始造錢的時候用的是川紙,不僅紙品好,工藝也棒,百姓想要做假鈔那是很難的。可是后來慢慢的,從川紙變成川杜合用,現在全部用了杜紙,這種紙不如川紙精貴,仿造的人自然就多了,導致出現了這樣的局面。所以說,想要防偽,除了立法懲戒之外,更重要的是添加紙料、精細工藝,讓那些人沒辦法仿造。這也能夠說明,選擇難以仿造的紙張對于防偽也是非常有效的。
再者,在紙幣上寫各種語言的字、蓋各種復雜的官印也是防偽的方法之一。元朝的紙幣上書寫了漢字與八思巴文。八思巴文是一種蒙古文字,由忽必烈時的國師八思巴創造,這種文字寫在鈔票上普通百姓都不_定認識,想要仿造還得“鬼畫符”一樣模仿,很容易露出馬腳,再加上鈔票的上下方以及背面還都蓋有官印,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偽造的難度。清朝的大清寶鈔亦是如此,雖然發行時間很短,但是依然十分嚴謹,除了書寫滿文與漢文之外,還蓋有騎縫章的官印,即將多張紙幣合在一起蓋上同一個章,類似當今合同文件的保存與防偽,更加大了偽造難度。
除上述方法之外,古代還有設置套印與暗號的防偽技術。史書記載:“大觀元年五月,改交子務為錢引務,版鑄印凡六:曰敕字、曰大料例、曰年限、曰背印,皆以墨;曰青面,以藍;曰紅團,以朱。”這就說明宋朝在發行交子的時候,針對不同的書寫內容規定使用不同的顏色印刷。又有書載:“印文用屋木人物,鋪戶押字,各自隱秘題號,朱墨間錯,以為私記。”講的就是利用圖案和隱藏的記號來進行防偽,當圖案越復雜,偽造紙幣所需要的工序就越艱難,不少動歪腦筋的人便因此而心生退縮。
古代百姓與官員的“斗智斗勇”可謂是非常準確地說明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句話。漫漫長河中,紙幣的存在雖然是曇花一現,它的繁榮不過只掀起了一層漣漪,但就是這一層漣漪,卻對現代社會投射了巨大的影響。當你翻開手邊的錢包拿出鈔票,會發現現代的防偽方法其實與過去的在根本上并無太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