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現代人來說,沒有洗個澡不能解決的壞心情,如果有的話,那就洗澡的時候再認真按摩按摩頭皮。
但是!聽說!劃重點!古代人經常洗澡嗎?其實我們的老祖宗提倡少洗澡。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閃閃發光地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古書有云”“古話講”“老祖宗曾經說過”“你爺爺告訴我”等句式,安定而無處不在地包圍著我們的生活,老祖宗的智慧是經過考驗的智慧,所以,洗澡這么舒服舒適有益身心健康,老祖宗到底為什么要我們少洗澡?
老祖宗說的話一般都有道理,所以,我們還是先來看看,他們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是白居易,寫了中學課本最長的兩首要背誦的七言的那位,倡導新樂府運動的那位,有個關系好到讓人“嚙腳r的基友叫元稹的那位,他是這么說的:
經年不沐浴,塵垢滿肌膚。今朝一澡濯,衰瘦頗有余。老色頭鬢白,病形支體虛。衣寬有剩帶,發少不勝梳。自問今年幾,春秋四十初。四十已如此,七十復何知?
請注意,這寫的并不是賣炭翁,而是白大詩人本人。別人都是與親朋好友相別,數年不見,再見的時候感嘆:你變了,你老T,你瘦了。這位是不洗澡,不洗澡,不洗澡,再洗澡的時候發現:我變了,我老了,我瘦了。
這得是多久沒洗啊……
順帶一提,白大詩人與他的好朋友元稹同學,久別難見時的畫風是這樣的:
往來同路不同時,前后相思兩不知。行過關門三四里,榴花不見見君詩。
比因酬贈為花時,不為君行不復知。又更幾年還共到,滿墻塵土兩篇詩。
多么偉大的友情,跑題了,我們繼續。
再來看看王安石王宰相,一生懸命要變法的那位,不僅要變
法還要搞詩文革新運動的那位,讓全天底下人都知道有個倒霉孩
子叫方仲永的那位,他不愛洗澡,也是出了名的。
出名到記載進了《宋史》:“性不好華腆(yu),自奉至儉,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
另一本宋人的筆記《曲清(wbi)舊聞》中也禮貌地記敘了此事:“王荊公性簡率,不事修飾奉養,衣服垢污,飲食粗惡,一無有擇,自少時則然。”
還有東坡肉的創始人的爸爸,蘇洵蘇先生,也曾經對此事發表評論:“衣臣擄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垢面,而談史書。”
……聽起來還挺洋氣呢。
所以,大文豪們都不洗澡,是不是好好洗澡就沒辦法做大文豪?麻麻我終于知道我為什么考不到年級第一了!因為我太愛洗澡!
—你的麻麻微笑著并掄起了鍋蓋。
但其實,古人不愛洗澡,這都是有原因的。
我們先來看看在他們眼里,洗澡可能會造成的后果:
王(五八)悲憂驚恐,內傷情志,沐浴熏蒸,外泄陽氣,絡中不寧,血從漏出。
就算心情不好,洗個澡洗到驚悸神傷,七竅流血,也是沒誰了O
這誰敢隨隨便便洗啊?
而且,按照中醫的說法,洗澡時毛孔張開,容易導致外面的歪風邪氣跑進來,身體里的真元精氣跑出去,經常洗澡,人就要廢。清朝有個文人叫曹廷棟,他就覺得“盛夏亦須隔三四日,方可具浴”,并且還沉痛地告訴群眾“浴必開發全孔,遍及于體,如屢屢開發之,令人耗真”O
然后再說到,現在我們洗澡,是怎么洗?
衣服一脫,壁掛爐一開,熱水“嘩啦啦”地澆下來,洗刷刷洗刷刷。
但是古人并沒有熱水器這么好用的東西,平常的百姓要洗澡,可能連足夠容納整個人的浴桶都沒有,他們要砍柴、生火、燒水,還沒洗完水就涼了,然后再燒一壺,再燒一壺,再,再……
洗個澡折騰一整個白天是尋常事,對他們來說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了吧。
看到這里你可能又要說了,冬天洗澡,夏天沖涼,夏天不用費事燒熱水洗澡的時候,也沒見他們努力洗澡啊,這不還是不愛干凈嗎?
但其實并不是這樣的。
就算到了現在,夏天我們最頭疼的是什么?
蚊子、蒼蠅、璋螂……還有放在那里因為高溫一眨月蹴壞了的食物,還有沒過兩個小時就臭氣熏天的垃圾桶。
古代人生活的環境,江河湖海的水質是比現在干凈,這個沒錯。但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不干凈”是指工業污染,重金屬、垃圾等元素,說起寄生蟲說起細菌,古代人的水也并不比我們干凈到哪里去。
而醫療條件更不可同日而語。
現在我們得了個重感冒發個燒,退燒藥抗生素一吃,悶頭在被子里發個汗,不說痊愈也好一半。再了不得掛個水,周日病了都不耽誤周一上班。得了痢疾拉肚子,腸炎寧先跟上,然后去醫院掛水解決一下電解質紊亂問題,蒙脫石散再一喝,止瀉分分鐘的事。
但是在古人眼里,得了痢疾染了風寒,跟現代人得了腦炎得
了非典沒什么區別,不一定會死,但是閻王要收人,那也是分分鐘的事。
所以不管冬天夏天,他們也不敢輕易洗澡,因為洗澡對他們來說,實在可能成為_道送命題。
古代人洗澡,如同現代人吃河豚,爽則爽矣,但也要承擔起生命的重量。
不過,這只是從客觀條件角度來說古代人洗澡的不便利性,因為不方便所以少洗,這大概就跟我們現在因為公司離家遠通勤時間太長,所以想換個工作一樣。
但從另_個角度來說,古人其實是對“沐浴”這件事很重視的,甚至《禮記?玉藻》里曾經專門為洗澡規定了一套流程:
日五盥,沐稷而磧(hui)粱,櫛用禪(shdn)櫛,發曦用象櫛,進<(ji)進羞,工乃升歌。浴用二巾,上締(chi)下絡,出桿,履蒯席,連用湯,履蒲席,衣布曦身,乃屢進飲。
你看看,人家官方禮儀教程里說的,什么叫真正的洗澡?要用淘稷谷的水洗頭發,用淘高粱的水洗臉。洗完頭在頭發還濕著的時候,要用白禪木的梳子梳理。但是等頭發干了、發質較澀的時候,就要改用象牙梳子梳發。洗澡的時候要用兩種毛巾,細葛巾用來洗上身,粗葛巾用來洗下身。離開浴盆后,要先站在蒯(kudi)草席上,用熱水沖洗雙腳,然后才能踩在蒲席上,擦干凈身上的水穿衣服。洗完之后,要喝點酒,吃點東西,最好再讓樂工表演一下歌舞,舒緩心情,緩解疲勞。
這看起來就很高級了,顯然不是一般人能洗得起的一但對于洗得起的人來說,可真是一種享受沒錯。
再比如子曾經曰過:“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零,詠而歸。”
而《禮記?內則》里也說:“男女夙興,沐浴衣服,具視朔食。”
同在《禮記》的《聘禮》篇也曾提到:“管人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g”“嬪不致,賓不拜,沐浴而食之。”
歷史的車輪“眶眶眶”地前進,然后你看,那位本身不愛洗澡的白居易大人也在《長恨歌》里說:“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唐代盛行溫泉之風,唐高宗、唐中宗、唐玄宗都曾寫詩贊頌溫泉泡浴的美妙。那時候的湯池也十分講究,甚至設有溫泉監,專人管理皇家湯池事務,你說官方重不重視?
再到宋元時期,公共澡堂開始在城市中盛行,前文提過的、被各位大文豪吐槽不愛干凈的王安石王宰相,也有那么幾個拼上老命也要拖他去洗澡的好朋友。王安石的兩位澡友,一位叫吳充,一位叫韓維,三人“每一兩月即相率洗沐定力院家”,這下就連老王也不得不去洗洗了。
愛上公共澡堂洗澡的,還有一位叫蘇軾的大文豪,亦曾深情寫作《如夢令》兩首,贊頌洗澡的舒適:
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自凈方能凈彼,我自汗流呀氣。寄語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戲。但洗,但洗,俯為人間一切。
待到明清時期,洗沐已經徹底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小說、笑話中紛紛描述洗浴的場面,比如著名文學批評家金圣嘆,拜訪朋友時被對方用“在洗澡呢”這個理由拒絕,他不死心,又問“那你兒子呢”,主人家說“我兒子睡了”,于是大批評家感嘆道,你們家真慘啊,你還在牢里沒出來,你兒子就又要進去了。(乃尊尚在獄中,乃郎又為罪人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