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題目,你心中是不是已經開起了一輛“污污污”的小火車?停!停車!我們可是正經的科普文章一
盡管你接下來可能會看到一些讓人不好意思的史實,也會見識到我國古人奔放熱情的一面,但我們絕對是有證駕駛,保證乘客的安全,保證不會飆車!
如果你已經做好準備,那么我們的旅途正式開始!在發車之前,司機想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國古代人民的性文化觀念。眾所周知,在研究一個問題時,應當先搞清楚這個問題為什么會存在,如果解決了這個疑惑,那么問題往往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我們想得知古人是如何避孕的,那么我們就要先提出一個問題,古人是出于什么需求,才會主動進行避孕呢?
華夏文明是儒教文明,幾千年來大多數時間,出于建設生產以及穩定統治的理由,官方都提倡多子多福、多生多育。古代女性以誕育男性勞動力為榮,如果沒有順利生出男孩,便一直生育直到男孩出生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對于落后的農耕社會而言,新的勞動力是支撐社會的基礎,我們都聽說過“求子觀音”,卻沒有聽說過關于避免生育的仙神,很難想象我國古代人民會采取避孕行為。
但古人的避孕行為卻是歷史上確實存在的,《山海經》中便已提到過相關“藥方”……有草焉,其葉如蕙,其本如桔梗,黑華而不實,名曰驀蓉,食之使人無子。”足見我國避孕節育行為也有相當長的歷史。而為了研究這一行為出現的動機,我們要先從我國古代社會對“性”的認知談起。
雖然在大眾的概念中,我國古代士人談“性”色變,應該是滿口道德倫理的禁欲狂,但如果人人如此那么一個主流文化里性壓抑太久的社會一定會引起其他方面的問題,導致整個社會不能健康發展。所以事實上,我國古代掌握社會話語權的士人們不但“風流”,甚至還風流得很科學,風流出了自己的態度。
早在秦漢時期,我國就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性學專著,如馬王堆出土的三部竹簡作品《十問》《天下至道談》《合陰陽》,在早期,它們被稱為“房中術”“養生”等類的秘籍,而據系列紀錄片《中國古代性文化大觀》中所言,秦漢時期研究這方面的學問稱為“陰道”,并不是指女性身體器官,而是指“陰陽和合之道”。其中的“陰陽”二字,其實便是我國古代性文化的簡化概括。
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竹簡《十問》中,就已經闡述了以“陰陽和諧”為主流思想的我國古代性學觀念,其中提倡男性和女性保持健康的“運動”頻率,達到和自然共鳴的狀態,從而利于生育。同時也提到不宜頻率過多、不宜在事后沖涼等很具體的養生措施,的確是從醫學角度岀發對人們性生活進行指導。
其中有一種觀點很值得注意,《十問》提到:“腰(zui)氣不成,不利繁生。”意為在男性沒有發育成熟之前,不宜有性生活,這樣會損傷身體,從中可以一窺我國古人反對早婚早育的科學思考。在普遍早婚早育的古代社會,這種思想本身就可以看做一種節育思想了。
說到這里,乘客們難免要發問,“陰陽”這么深奧的東西該怎么理解?此處我們要介紹一位知名大文豪、香山居士白居易先生一的親弟弟!沒錯,如果你不知道白行簡的大名,那你肯定是個假的老司機。
白行簡和其兄一樣,文采風流,曾寫過一篇著名的《李娃傳》,被后世不斷改編再創作。但我們要講的卻是他的另一篇代表作品,有“千古第一奇文”之稱的《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荷蘭大使館參贊高羅佩曾表揚過這篇文章“很好地展現了唐代生活風貌”,聽到這句夸贊,你會不會誤以為這是很正經的詩詞歌賦?可是如果你發現中國通高羅佩先生不僅寫過“中國的福爾摩斯”,即《大唐狄公案》系列,還寫過《中國古代房內考》,你可能會像司機一樣,露出會心的微笑。
高羅佩顯然是在查找資料時發現了這篇奇文,白行簡寫作時恰逢其兄發起新樂府運動,倡導質木卜清新、簡明有力的文字風格,故此寫作時他大量使用了當時流行的俚語和俗語,使得整篇文章十分易懂,堪稱自動檔駕駛,新手司機也能輕松上路。這篇奇文被發現于甘肅省敦煌縣鳴沙山石窟,成為了我國古代士大夫用正經的文學體裁來全篇描寫男女性愛的少見之作,而且主旨十分健康:“其旨在敘人倫、睦夫婦、和家庭、明延壽保健之道。”
這篇賦有一段總序,序言先占據理論高點,從儒家正道的角度闡明了研究性愛問題的實際意義,說明健康自然的性生活對人們的重要性,如白巨巨所言:“具人之所樂,莫樂如此,故名大樂賦。”實在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這篇賦的內容也十分詳細,從少男少女懷春一直描寫到士大夫的閨房之樂,應該能讓吃瓜群眾看得滿意,不過令司機在意的是其中傳達的性觀念:“交接者,夫婦行陰陽之道……夫造構已為群倫之肇,造化之端,天地交接而覆載均,男女交接而陰陽順。”翻譯成白話我們可以理解為,性的快樂是自然所帶來的,宇宙已經運轉得十分精妙,而男女交歡可以使得日月照常輪轉,自然界保持均衡,也即“陰陽之道”O
通過簡單介紹我國古代相關著作,相信各位機智的乘客已經理解了古人的基本性觀念:在儒家正統思想范圍內,男女交歡不是可恥的,而是自然美好的,并且是人類生活所需,同時提倡繁育子嗣。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不免會想到,如果古人釆取節育和避孕的手段,那么多半是因為性行為的方式違背了他們的基本性觀念。
說到“避孕”這兩個字,最先被想起的便是古代的青樓女子。她們不屬于儒家觀念中應被維護的家庭之內,只是男人尋歡作樂時的伴侶,這種性行為固然能帶來快感,可一旦產生新生命,往往不被社會所承認。這種生育違反儒家道德,為了生存,青樓女
子們不得不采用避孕手段。
距今約四千年前,古埃及人便使用紙莎草、蜂蜜、鱷魚糞便等物制成堵塞物開始避孕,以栓劑的形式置入子宮頸口和陰道內,開創了屏障避孕的先河,我國古代女性也如是,以絲質油紙、破布團、海綿等塞入身體內阻隔受孕,其他常見的方式還有用綿羊腸子制成簡易避孕套,或使用魚膘等比較便宜的材料。
以上是相對而言“科學”的方法,中世紀歐洲還有人迷信女性只要手執柳條性交就不會懷孕,還有的男性粗暴地采用傷害女性身體使其不能孕育的方法來避孕。而大熱清宮劇里出鏡率頗高的“紅花”“麝香”等會影響孕婦身體狀況的中草藥,如果從反方面考慮,的確也算是起到了避孕作用。
除卻物理避孕手段之外,古代的生育思想有時也會幫助人們避孕。歷史上很多時期,不止是身份卑微的妓女侍妾等需要避孕,國家也會出于種種考慮,制定一定的“計戈性育”政策,鼓勵所有人民實行。
比如西周時期提倡晚婚晚育,法定女子結婚年齡二十歲,男子結婚年齡甚至是三十歲!管仲也提出要削減齊桓公的后宮人數,“不讓宮中有怨女”。這樣做還可以打擊貴族蓄妾的風氣,調整社會適婚男女比例。墨子也曾呼吁過“節制”。
以上是我國古代避孕節育史中較為積極的一面,然而有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在歷史中沉淀為血淚,至今讀來令人感嘆。前文提到過有些男性會釆取傷害女性身體的方式來避孕,這其實是我國古代避孕手段落后的一種體現。關于物理避孕的史料的確少之又少,普通民眾為生計所迫,面對著一個又一個孩子卻無計可施時,便只有殺嬰一個方法。此時“避孕”這個概念不再與風花雪月相關,反而成了一種生存的迫切需要,自然也就不適用前面提到的分析方法了。遺憾的是,當時落后的科學手段最終導致了許多民間野蠻控制人口的陋習。
至今我國許多地區仍然有溺女嬰的傳統,南宋時這種殺嬰行為更加狂熱,而且不僅限于女嬰。當時有一種奇怪的風俗,叫做“生子不舉”(不是你們想的那個不舉喂!),即生下孩子后不養育,而是殺掉或者拋棄。這種風俗在南宋時期的農村愈演愈烈,政府不斷鼓勵生育,開辦“舉子倉”進行救濟,同時也嚴格處理殺嬰行為,但都收效甚微。這種行為的動機十分簡單而殘忍,只是為了活下去。
如果官方無法合理地控制人口數量,人民便只能竭盡所能,南宋時期土地兼并嚴重,農民難以生存,還要按男性人口上繳高額“身丁錢”,官方的救濟杯水車薪,農民生存不堪重負,不停的生育也給婦女身體帶來了極大壓力,殺嬰是人們僅剩的唯一選擇。
身為現代人,無法輕易去置喙他們的做法,司機只能由衷地感激避孕套這個了不起的發明,它在女,性解放史和人類社會生育史上的地位的確無可取代。但在研究我國古代避孕歷史的同時,我們也不應忘記這黑暗的一頁。
行走過悠悠千年,我們懷著復雜的心情探討了中國古代避孕的歷史,不知道乘客們感想如何,這是不是一趟有收獲的旅行呢?
無論如何,滿載著對大家美好祝福的小火車已經到站啦,希望每位乘客都能擁有安全而健康的性生活,享受快樂的同時做好防護措施,真正意義上掌控自己的身體!我們下次旅途再會!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也有計劃生育政策》
“白行簡”相關詞條、論文等
《中國古代性文化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