餛飩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一種食物。餛飩的皮比較薄,里面包著鮮餡。一般是將餛飩下鍋煮熟后帶著湯食用。
在寒冷的冬季,喝上一碗餛飩,既美味又感覺身上暖洋洋的,真是人生一大享受。那么,餛飩是什么時候發明的呢?其實,關于餛飩的由來說法不一,下面是其中的一種說法。
相傳,春秋戰國,吳王夫差打敗了越國,勾踐成為吳國的俘虜,還獲得了大量金銀財寶,不過,最讓夫差得意的是得到了絕世美人西施。因此,夫差變得驕傲自大,整日不問朝政而沉溺在歌舞酒色之中。
冬至那天,吳王還是像以前那樣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不過,在飲宴之時,夫差卻停住了筷子不想吃東西,因為他覺得山珍海味已經膩味了。
西施知道這件事后,就決定到御廚房為吳王夫差做一些吃的。
西施首先把面和好,然后又搟了一些面皮,接著又拌了餡兒。不一會的工夫,西施就包出一種畚箕式的點心。
而后將這些點心放入滾水里氽一下,點心一個個都浮到了水面。于是,西施把點心盛進碗里,然后再撒上蔥、蒜、胡椒粉等,獻給了吳王。
吳王吃了西施做的點心之后,覺得鮮美至極,吃了一大碗,迫不及待地問西施:“這為何種點心?”聽到夫差的問話,西施想了一會兒答道:“餛飩。”從此,“餛飩”就流傳到了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