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面條我們并不陌生,尤其對于北方人來說,因為北方人特別喜歡吃面條。喜歡吃面條的人不一定知道面條的來歷,那么面條起源于哪個朝代呢?
其實,面條起源于漢代。漢朝時期的面食統稱為餅。早期的面條有片狀的,還有條狀的。片狀的面條是將面團放在手上拉扯而成的面片,然后下鍋煮熟。
到了隋、唐、五代時期,出現了有一種叫“冷淘”的過水涼面,味道非常獨特,詩圣杜甫就非常喜歡這種面條,還曾稱其為“經齒冷于雪”。
還有一種面條,嚼起來非常有韌性,所以就有了“濕面條可以系鞋帶”的說法,還曾被人稱為“健康七妙”之一。
到了宋、元時期,“掛面”誕生了,據記載,南宋臨安市上就有出售豬羊庵生面,還有很多其他種類的素面。
一直到了明清時期,面條的樣式就更加繁多了。比如清代戲劇家李漁的《閑情偶寄》中就有“五香面”“八珍面”的相關記載。
其中這兩種面條在制作的過程中在面粉中加入了動植物原料的細末,可以說是面條中的上品。由此可見,面條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