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保雞丁,又稱宮爆雞丁,是四川的一道傳統名菜,它是由雞丁、花生米、干辣椒等原料炒制而成。因為它具有味辣、雞肉鮮嫩、花生香脆的特點,深受大眾喜愛。
“宮保雞丁”這道菜在大大小小的菜館中都能吃到,味道特別好。但是人們常把“宮保雞丁”誤寫為44宮爆雞丁”,那是因為不知道“宮保雞丁”的由來。那么,宮保雞丁發明人是誰呢?
說到“宮保雞丁”的由來,就必須提到它的發明者——丁寶楨。據《清史稿》記載:丁寶楨是貴州平遠人,在咸豐三年時考中進士,到了光緒二年,成為四川總督。據傳,丁寶楨特別喜歡烹飪,雞肉、花生米以及辣椒是他非常鐘愛的三種食物。
他在四川總督任上的時候想到了將這三種食物做成一道菜,于是他就創制出了一道由雞丁、紅辣椒、花生米爆炒而成的一道菜。后來這道菜就越傳越廣,盡人皆知。那為什么不稱為“雞丁”而稱為“宮保雞丁”呢?
“宮保雞丁”中的“宮保”是丁寶楨的官銜。據《中國歷代職官詞典》上的解釋,明清兩代各級官員都有“虛銜”。
朝中重臣的虛銜主要有“太師、少師、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少師、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
其實,擁有這些虛銜的忠臣并沒有真正的權力,通稱為“宮銜”。咸豐以后,“某某師”改成“某某保”,所以這些高級的虛銜就被稱為了“宮保”。
寶楨治蜀十年功不可沒,就被清廷追贈為了“太子太保”。“太子太保”屬于“宮保”,所以人們就將他發明的菜稱為“宮保雞丁”,也是對這位丁大人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