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又名“角黍”“筒粽”,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了“角黍”和“筒粽”。粽子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民間都說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才有的,粽子怎么會和屈原有關呢?還有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呢?讓我們一起回望歷史:
據史料記載,當年屈原投身汨羅江之后,百姓們沒有一個不感嘆悲傷的。擁有滿腔抱負的屈原就這樣離開了,真是楚國的一大損失。
百姓們擔心死后的屈原被魚蝦吃掉,所以就紛紛將自家的米糧拋入江中,他們衷心希望魚蝦吃那些米糧,而不要吃掉屈原的尸體。
后來,屈原向百姓們托夢,他告訴人們米糧投入江中實際上是被江中的蛟龍吃掉了,如果人們能夠將粽子用艾葉包起來,再用五色繩把粽子綁起來,這樣就可以避免蛟龍吃掉粽子。
后來,人們為了紀念死去的屈原,在端午節的時候,就興起了包粽子的習俗。再后來,粽子就慢慢流傳開來,至今人們還是沒有忘記這一個傳統的節日,依舊在每年端午節那天保留著吃粽子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