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餃子,可謂是盡人皆知。那么餃子最初從哪里開始的呢?這一個問題幾乎很少有人能夠答得上來。
餃子原名是“嬌耳”,源于古代的角子。相傳餃子是我國古代醫圣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
張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采眾長,是中醫學的奠基人。他著的《傷寒雜病論》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
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無論貧富,他都認真醫治,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相傳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百姓除去各種疑難雜癥O
有一年冬至時,張仲景見到家鄉白河岸邊有很多窮苦的百姓。那些百姓忍饑受寒,其中有些人耳朵都凍爛了,原來是傷寒流行,很多人都病死了。于是,張仲景就決定醫治這些窮人。據說,當時張仲景熬制了一種“祛寒嬌耳湯”。
具體做法是先在鍋中放一些祛寒藥材和羊肉熬煮一段時間,煮好撈出將這些東西切碎,然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形狀,當時叫作“嬌耳”。
然后,張仲景就把這些“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了那些感染風寒的病人,每人兩個“嬌耳”和一碗湯。人們喝了之后,感到渾身暖洋洋的,血液也通暢了,耳朵也變得舒服多了。
老百姓從冬至一直吃到除夕,不但抵御了風寒,還治好了凍壞的耳朵。大年初一,人們為了慶祝新年,也為了慶祝自己的耳朵康復,同時也是為了紀念張仲景開醫棚救治窮苦百姓的日子,就仿照“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所以后來才有了大年初一吃餃子的習俗。
雖然張仲景早已離我們遠去,但是關于他“祛寒嬌耳湯”的治病救人的故事一直廣為流傳,人們今天吃餃子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古代著名醫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