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冠和帽意思相同,但是在中國古代帽和冠是有差別的。那么古代冠和帽的區別是什么?起初,冠只是一個罩子,是為了束起發髻。
在冠的上面,有一根冠梁,這根冠梁可以將頭發束住。冠圈兩旁還有名字為纓的絲繩,這樣的設置是為了更好地固定頭頂上的冠。
到了漢代,冠的種類開始增多。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一個人的冠帽來確定這個人的身份和地位。
漢代的冠帽主要有:通天冠、長冠、進賢冠、冕冠、武冠和法冠等。在不同的場合,不同身份的人戴什么樣的冠帽是有嚴格規定的。
比如說帝王的冠帽的規定,在朝會和宴會上要戴通天冠,在參加祭祀大典時戴冕冠。官員在參加祭祀和朝會時分別佩戴長冠和禮冠。文武和儒士一般佩戴進賢冠G
在中國古代,冠既可以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民俗習慣和人們的精神面貌,還能反映一個人的身份、地位以及社會等級等諸多方面的內容。
古代人所戴的帽子有一定的文獻記載,在《釋名?釋首飾九“帽,冒也。”意思就是說帽子圓圓地冒岀于頭頂。
剛開始是平民為了抵御風寒戴的,沒有像冠那樣有身份上的區別。到了魏晉時期,貴族也開始戴帽。所以后人就把冠和帽連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