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紗帽原是民間的一種便帽,后來人們也用烏紗帽比喻官職。古代,什么樣的人能夠戴烏紗帽呢?各朝代的官帽是什么樣的呢?
東晉成帝時,烏紗帽就已經出現了,都城建康宮中做事的人都帶有烏紗帽。這種烏紗帽是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故稱“烏紗帽”。
南北朝宋明帝時,烏紗帽流傳到了民間。于是,烏紗帽逐漸成為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隋朝時期,為適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烏紗帽上多了許多玉飾。這些玉飾的多少可以表示官職的大小。
六品以下官員的帽子上是沒有玉塊的,一品官員九塊,二品有八塊,以此類推,直到五品官員有五塊。
宋代,烏紗帽的兩邊各有一個翅,這樣的設計是為了防止官員在商議朝政時左右交談,有了兩個翅,頭一扭,翅就會一顫一顫的,就很容易被皇上發現。烏紗帽上還設計有不同的花紋,這樣可以區分官員的級別。
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時做出了規定:文武百官在上朝和辦公時,必須要穿上圓領衫,束腰帶,并戴上烏紗帽。
另外,有狀元、進士之名,但是還沒有授予官職的也可以戴烏紗帽。自此,烏紗帽就成了官員獨有的標志。烏紗帽成了官帽,老百姓就不能再戴了。
清代,官員戴的帽子改為了紅纓帽,但是人們依然習慣用“烏紗帽“來表示官職。這就是烏紗帽的演變過程。